01.从“欢迎”到“过载”:爆发式增长的观光业
YQ之后,日本重启入境政策,签证放宽、日元贬值,让“来日本玩”成为亚洲游客的新热潮。
据日本观光厅数据,2024年访日外国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这本是好消息,却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副作用”。
在京都,清水寺、祇园周边的居民区被大量游客占据,道路拥堵、噪音投诉、垃圾激增。
镰仓的小电车“江之电”,因为一张《灌篮高手》海报而成为网红打卡点,当地居民不得不贴出“请不要在铁轨上拍照”的警示牌,近期镰仓市政府甚至开始设置“限制拍照点”。
奈良公园的鹿更是“被游客喂到消化不良”,政府一度发布“禁止乱喂食”的公告。
这场“观光热潮”,让许多原本宁静的城市变得喧嚣。而在日本人追求秩序与安宁的社会文化中,这种失衡显得尤为刺眼。
02.抗议与不满:居民的声音
在京都、镰仓、富士山脚下,不满的声音开始扩散。
“家门口都是拖着行李箱的人,连小学生上学都要绕路。”
“我们不敢开窗,因为每天都有游客在窗外拍照。”……
在社交媒体上,#オーバーツーリズム这一话题曾一度登上日本热搜。
京都祇园地区的居民甚至张贴告示:“祇园不是主题公园,禁止摄影。”这并非出于排外,而是对生活权被侵占的无奈。
不少地方政府也开始正视这一问题。奈良市议会发出声明:“观光收入固然重要,但不能牺牲居民的日常生活。”
富士山山梨县一侧的“新富士见坡”则在 2024 年夏天设立黑幕遮挡,防止游客乱停车拍照,引起全球关注。
这种看似严苛的举动,其实是日本人对“公共秩序”的自我保护。他们并非拒绝游客,而是希望被尊重,希望自己的生活秩序被破坏。
03.创新对策:从限制到引导
面对民怨与混乱,日本政府和热门景点也在共同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1.“观光限流”制度:限制进入人数
京都在部分热门寺庙实行了分时段预约制,如清水寺、金阁寺,在节假日必须提前网上登记。镰仓则设置“游客引导路线”,引导游客分流,减少住宅区通行压力。
2.推广“地方分散型旅游”
日本观光厅推出“Discover Local Japan”计划,鼓励游客走出东京、大阪、京都三大城市。
北海道的富良野、四国的高知、九州的长崎、鸟取的沙丘,都成为新兴目的地。JR 东日本推出“乘车积分制优惠”,引导旅客前往较冷门地区。
3.数字与AI管理
富士山地区使用 AI 实时监控游客流量,并通过手机应用发出“拥堵预警”。
京都则推出多语种“礼仪指南App”,告诉游客“哪里可以拍照”“怎样穿和服不过界”。
4.文化教育式引导
部分地方政府意识到,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禁止”,而是“教育”。
京都和奈良开设了“观光礼仪课堂”,在旅馆、车站播放简短动画,温柔地提醒游客尊重当地习俗:“不要在神社入口吃东西”“不要触摸艺伎”“拍照前请先问候一句”。
这些做法看似细微,却体现出日本社会的“柔性治理”智慧——不是靠对抗,而是通过引导,让人心甘情愿地遵守。
04.旅游业的反思:谁在为“热度”买单?
“观光立国”一直是日本政府的重要战略。从东京奥运会到万博世博,日本希望用旅游激活地方经济。但当“欢迎”变成“负担”,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旅游究竟为了谁?
小旅馆的老板希望游客多来;出租车司机担心人流受限;而居民则渴望回归安静生活。这场围绕“游客”的争论,其实暴露了日本社会更深的矛盾——经济活力与生活质量之间的拉扯。
越来越多地方提出“可持续旅游(サステナブルツーリズム)”的理念。不是追求“最多人来”,而是让“来的人更懂日本”。从“消费式旅游”走向“体验式、尊重式旅行”,成为日本观光业的新目标。
在这场“オーバーツーリズム”的讨论中,很多日本人并非抗拒外来者,而是希望被理解。他们想告诉每一位旅人“请不要只是拍下这里,而是看看、听听、感受一下这里真正的生活。”
对于旅行者来说,或许也该从“我想去哪里”变成“我该怎么去”。轻声说话、不乱丢垃圾、不打扰居民——这些细节,才是旅行的尊重与修养。
正如京都市长及当地多位住民在多次公开发言中强调的:京都欢迎游客,但更希望游客理解,这里首先是人们的居住地,是有日常生活与社区的温度,不仅仅是观光“打卡”的风景。
当旅游重新回归“人”本身,也许日本的美,才能被真正理解与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