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底,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发布了《2025 中国大陆地区 IELTS 考生成绩大数据报告》。我们整理了其中与家庭最相关的要点,供参考。
趋势一:用途更广
从“出国读书”走向“学习 + 就业 + 国际沟通”
报告显示,IELTS 的使用场景正在扩展。
除了用于出国读书,它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学术研究、工作岗位申请与晋升、以及跨文化沟通等情境。
“出国就读”仍是国内考生的主要考试动因。在多国申请成为常态的情况下,IELTS 覆盖的国家与机构范围较大,仍是常见的英语能力测评工具之一。
同时,约有一半受访在职人群在岗位评估或晋升时被要求提交英语成绩。口语沟通力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明显高于读写,说明实际表达能力正在被更多单位看重。
趋势二:成绩概况
听读稳健,口写依旧是发力点
1) 全国平均成绩
2025 学术类 IELTS 全国平均分 5.9,与上年基本持平。阅读表现相对更稳,口语是许多考生的薄弱环节。
2) 分数段分布
-
6.0 分及以上人群占比接近六成;
-
6.5 分及以上约三成;
-
7.0 分占比略有回落;5.5 以下占比小幅上升。
3) 城市与院校表现
约四分之三的考点城市平均分达到 6.0 及以上,区域差距有所缩小。东部城市保持稳定,西部多地呈上行趋势。部分研究型高校平均分在 6.5 左右;开设国际课程的中学群体也展现出不错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4) 单科重考的启示
-
阅读:重考平均提升约 0.67 分,短期提分空间相对更大;
-
写作:平均提升约 0.44 分,结构化训练是关键;
-
口语:重考比例高,反映出表达与互动类能力的补强需求更迫切。
调研同时显示,输出型科目(口语、写作)的疑难显著高于输入型(听力、阅读)。这意味着备考更需要从“能看懂”走向“能说清、能写好”。
趋势三:备考走向系统化
从“题量驱动”到“规划驱动”
与其单纯依靠刷题,越来越多考生开始基于目标与能力画像来安排学习路径:
① 明确目标,拆解路径
以目标项目的总分与单项要求为起点,结合个人短板,分解听说读写的阶段目标与方法。输出型能力需要依托针对性训练 + 有效反馈。
② 建立“诊断—规划—训练—反馈”闭环
把能力建设落在具体行动上:词汇与语法精细化、真实语境输入、口语互动与写作框架打磨,以及阶段性测评复盘。
给考生与家长的备考建议
-
词汇从“认识”到“会用”:重视词形变化、固定搭配与语境运用。
-
语法打底:写作与口语都离不开扎实的句法与逻辑。
-
拓展真实输入:适度增加邮件、通知、讲座简介等“生活/学术混合场景”的英文材料。
-
输出型专项:口语注重“流畅 + 信息密度 + 互动”;写作聚焦“结构 + 论证 + 语言准确性”。
-
阶段化测评:用阶段性测试监控进度,避免只在“舒适区”或“焦虑区”徘徊。
我们能提供的支持(简版)
-
课程版型:全科/单项/一对一定制,按目标分与时间安排整合路径;
-
学习服务:课前诊断 → 课中跟踪 → 课后巩固与考前演练;
-
技术工具:线上平台学练测评一体化、口语/写作智能评注,便于及时纠偏与巩固;
-
资料支持:真实语境素材库与分层练习包,兼顾短期提分与长期表达能力。
需要完整报告与更细的分数段对策,可以联系我获取电子版资料与清单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