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庭的印象里,家长会(Parent-Teacher-Student Conference, PTSC)是老师单向地“汇报成绩”。
但在国际化教育体系中,家长会更像是一场“协同规划会”。它既是孩子阶段性成长的复盘,也是家长、老师与学生共同确定方向的关键节点。
为什么首场家长会意义不同?
-
建立沟通渠道(Communication):老师、孩子和家长的首次深度交流,能让彼此形成信任关系。
-
确认短期定位(Positioning):刚开学,孩子在新环境中的表现,还不一定全面展现出来,老师的观察会提供在学术(Academics)、社交(Social Skills)、情绪管理(Well-being)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
规划新学期目标(Goal-Setting):相比“听成绩”,更重要的是“定行动”。家长会的价值在于,把阶段性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习惯和提升路径中。
家长必须问的5个问题
-
孩子在新班级有哪些优势表现?(Strengths)
→ 在新的学期和班级,孩子可能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亮点。 -
孩子如何适应课堂合作?(Collaboration & Participation)
→ 普高注重课堂纪律和学习效率,国际部则强调小组合作和探究能力。 -
遇到挑战时,孩子的状态如何?(Resilience)
→ 新学期课程强度往往增加,观察孩子是否能快速调整很重要。 -
老师认为孩子这一学期最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Focus)
→ 和其余家长的泛泛问题不同,这个问题能让老师给出最有针对性的建议。 -
作为家长,我在家能如何配合支持?(Parental Support)
→ 除了学校/顾问给到的学习支持外,常常需要家长在生活习惯与心态上提供支持。
普高 vs. 美高/国际部的差异提醒
-
普高家长会:通常以成绩(GPA)和排名为核心,但家长要主动扩展问题,避免只停留在分数。
-
美高/国际部家长会:除了学业(Academics),还会涉及活动(Extracurriculars)、社交(Social Skills)和未来申请(College Application),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综合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科成绩。
顾问建议
首场家长会,不是“看结果”的时刻,而是“定方向”的时刻。
-
会前:和孩子聊聊适应情况(Adjustment),带着具体问题去。
-
会中:聚焦方法、习惯和目标,不要只问“分数怎么样”。
-
会后:把建议整理成家庭行动清单(Action Plan),比如阅读习惯培养、托福/SAT备考、课外活动规划等。
如果您希望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得到一份定制的“首场家长会提问清单+行动建议”,欢迎联系我。我会结合学校类型和未来申请方向,帮您把首场家长会的价值更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