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人文及数码科技文学士介绍
香港大学人文及数码科技文学士(Bachelor of Arts in Humanities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简称 BA (Humanities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是由文学院开设的四年制跨学科本科课程,聚焦 “人文底蕴” 与 “数码技术” 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 课程定位:文学院旗舰跨学科项目,2022 年起开设(截至 2024 年 5 月为较新课程,旨在响应数码化对人文领域的变革需求)。
- 每年收生名额:约 20-30 人(小班教学,注重师生互动与个性化指导)。
- 核心目标:打破 “人文” 与 “科技” 的传统壁垒,让学生既能掌握人文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又能运用数码工具解决人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人文数据可视化等)。
二、课程特色
- 跨学科深度融合:以 “人文” 为核心基底(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研究等),融入 “数码科技” 实用技能(如编程基础、数据科学、数字媒体设计、人工智能伦理等),而非简单的 “人文 + 科技” 课程叠加。
- 项目式学习(PBL):课程围绕真实人文议题设计实践项目,例如 “用数字技术复原历史建筑空间”“分析社交媒体中的文化传播数据”“开发人文主题的互动数字产品”,强调 “从做中学”。
- 个性化选修路径: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两大方向深化学习,灵活匹配职业规划:
- 数字人文实践方向:侧重数码工具在人文领域的应用(如数字档案建设、人文数据挖掘);
- 人文与科技伦理方向:侧重探讨数码时代的人文价值(如 AI 伦理、数字身份、科技对文化的影响)。
- 业界与学术资源对接:定期邀请数字人文领域学者、科技企业从业者开展讲座,提供与博物馆、文化机构、科技公司的合作项目机会,部分课程包含短期实习或调研模块。
三、核心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需修满 120 分(香港大学本科标准学分要求),核心模块包括:
- 基础必修课程:数字人文导论、编程与人文数据处理、人文研究方法、科技伦理与社会;
- 人文核心课程:文学与数字媒体、历史数据可视化、数字文化遗产、哲学与人工智能;
- 数码技能课程:Python/R 语言基础、数据库设计、互动媒体制作、机器学习入门(人文应用方向);
- 实践模块:数字人文项目设计(大三)、毕业设计(大四,需独立完成一个人文与数码结合的原创项目)。
四、就业与深造前景
1.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凭借 “人文 + 数码” 的复合能力,适配多领域岗位,典型方向包括:
- 数字人文领域: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的数字项目专员、人文数据分析师、数字档案管理员;
- 媒体与科技行业:内容科技(Content Tech)产品经理、数字媒体策划、科技公司的人文 / 伦理顾问;
- 公共与文化部门:政府文化遗产保护部门、非盈利组织(如人文数字化推广机构)的项目协调员;
- 其他领域:品牌文化传播、教育科技(EdTech)内容设计等。
2. 深造路径
- 可申请全球先进院校的数字人文、媒体研究、科技伦理、数据科学(人文应用方向)、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硕士 / 博士项目;
- 若侧重人文深度,也可转向传统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具备数码技能将成为差异化优势。
五、适合学生群体
- 对文学、历史、文化等人文领域有浓厚兴趣,同时好奇数码科技如何改变人文研究与实践;
- 希望避免单一学科局限,追求 “文理交叉” 的职业竞争力;
- 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无需提前掌握编程基础,课程会从入门教起),且关注科技发展中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