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在2024年初决定终止其著名的“耶鲁青年作家项目”(即文学夏校),在美国教育界和公众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这一事件确实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缩影,反映了人文教育,特别是核心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等)在当代所面临的复杂趋势和挑战。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个趋势:一是显而易见的挑战与收缩,二是深层次的转型与价值重估。
层面一:显而易见的挑战与收缩(“危机叙事”)
这是最直接、最常被谈论的一面,耶鲁夏校的关闭正是其体现。
-
实用主义与就业导向的兴起:
-
学生和家长在面对高昂的大学学费和不确定的经济前景时,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投资回报率”高、职业路径清晰的学科,如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商科、工程和健康科学。
-
人文学科被视为“奢侈品”或“兴趣”,而非谋生的必备技能。这种压力直接导致了人文学科专业注册人数的下降。
-
-
财政压力与资源分配:
-
大学本身也面临财政压力。耶鲁在解释关闭夏校的原因时,提到了项目的“财务模式不可持续”以及需要将资源重新分配给“面向更多样化学生群体的项目”。
-
在高校内部,人文学科院系获得的资金和支持可能相对减少,让位于那些能带来更多研究经费和声誉的理工科院系。
-
-
技术变革的冲击:
-
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很多人质疑纯人文思维的价值。虽然这是一种短视的看法(下文会详述),但它确实影响了公众认知和学生的选择。
-
-
人文学科自身的“精英”与“保守”形象:
-
像耶鲁文学夏校这样的项目,虽然突出,但也可能被批评为服务于少数精英学生的“象牙塔”。大学在推动教育公平和多样性的过程中,可能会选择关闭这类项目,转而支持受众更广、门槛更低的活动。
-
层面二:深层次的转型与价值重估(“复兴叙事”)
然而,如果我们只看到收缩,就错过了故事更重要的另一半。人文学科正在压力下进行深刻的自我改造和价值重估。
-
从“专业”到“核心素养”:跨界融合成为趋势
-
人文学科的价值不再仅仅体现在有多少学生主修英语或历史,而更多地体现在它们作为核心素养和思维工具,如何赋能其他学科。
-
“人文+”模式兴起:这是最重要的趋势。
-
医学+人文:叙事医学,培养医生的共情能力和对病患故事的理解。
-
科技+人文:科技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用户体验设计、数字人文,这些领域急需能批判性思考技术对社会影响的专业人才。
-
商科+人文:正如你上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商学院极度看重沟通、领导力、文化理解和伦理观——这些正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产出。
-
-
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不会成为文学教授,但他凭借出色的分析、写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成为出色的产品经理、律师或咨询顾问。
-
-
强调可转移技能,回应市场诉求
-
人文学科正在更主动地“推销”自己培养的可转移技能,这些正是在AI时代难以被替代的能力:
-
批判性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面对海量信息和矛盾观点,如何进行分析、甄别和判断。
-
高级沟通能力:精确、有说服力、有同理心的书面和口头表达。
-
伦理与价值判断:在技术和社会剧变中,为发展路径提供道德罗盘。
-
文化理解与共情: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中,理解不同文化和视角的能力。
-
-
-
数字化与新的研究方法
-
“数字人文”利用计算工具分析文本、档案和文化遗产,为人文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开辟了新的研究和职业路径。
-
-
作为“公民素养”的回归
-
在 misinformation 泛滥、社会撕裂加剧的时代,能够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历史语境、进行理性辩论的人文素养,被视为健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公民免疫系统”。这让人文教育超越了个人职业发展的范畴,回归其公共价值。
-
结论与展望
耶鲁砍掉文学夏校,是一个传统、精英化、单一模式的人文教育项目在时代压力下的落幕。但这绝不代表人文教育本身的终结。
未来的趋势将是:
-
形态上:从独立的、纯粹的人文学科,更多地向跨学科、融合性的项目转变。
-
定位上:从培养“学者”到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各行各业的带头人物。
-
价值上:其核心技能(批判性思维、沟通、共情、伦理)在AI时代不仅不会贬值,反而会持续增值,成为区分人类与机器的关键。
简而言之,人文教育正在经历一场“瘦身”与“强化”并存的革命。它的 institutional form(机构形式)可能在收缩,但它的 core intellectual value(核心智力价值) 正被以新的方式重新认识和嵌入到整个教育生态乃至社会需求中。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选择人文学科不再意味着选择一条清贫的学术之路,而是选择锻造一套在复杂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元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