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觀世界的原子尺度限域空間中,物質會展現出「奇特」的傳輸行為,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助理教授孫鵬展不僅揭開這一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更將其轉化為高效的分離技術,為能源領域「高能耗、低效率」的困境開闢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憑這一卓越成就,他登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成為澳門科研界的一顆耀眼新星。從清華的求學歲月,到問道於諾貝爾獎得主門下,孫鵬展教授愈發專注於挑戰基礎科學難題,為未來實際應用奠定基石。
走進孫鵬展教授的實驗室,電子顯微鏡前總是聚集著他與團隊的身影,螢幕上那片僅有原子厚度的透明薄膜——他們開發的「新型超薄多孔質子交換膜」,是他們著迷於研究微小的質子傳輸現象的成果。「應用的種子,往往埋藏於對細微問題的深刻理解之中。」孫鵬展這句常掛在口邊的話,成為他深耕質子傳輸現象的動力。
這層透明薄膜,像是一面極致精密且堅韌的「分子篩」,能在高溫環境中精準篩選並傳導質子,又能完全阻隔其他氣體與離子,一舉解決了如石墨烯等材料在高溫下易失效、傳導效率低的痛點。而這項突破,不僅將商業質子膜的效能提升十倍以上,更為高溫燃料電池技術打開了新世界。未來,從氫能汽車到分散式能源系統,都有望因此擁有更長的壽命、更強的環境適應力與更低的運營成本。
更重要的是,這精密材料並非實驗室的「空中樓閣」,透過「逐層靜電組裝」技術,它可實現大規模製備,為通往工業化生產鋪平道路。2022年加盟澳大後,孫鵬展帶領團隊埋首研究,最終突破瓶頸,讓超薄質子交換膜的傳導效率超越國際標準,為氫燃料電池技術帶來全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