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 “研究生”(预科)是日本大学院为帮助外国留学生适应日本学习环境而设置的过渡阶段,不属于正式学历教育,没有学分、学位和学籍。以下是关于日本研究生(预科)的详细介绍:
- 申请条件:
- 学历要求:本科毕业或预毕业,大四在读生可申请;部分学校也接受专科生申请,但需要额外提交 “专升本证明” 或 “2 年以上工作经验证明”。
- 语言要求:文科一般需要日语 N1 水平,理科需要日语 N2 水平,部分国公立大学如九州大学还需提交英语成绩,托业 700 分以上或托福 80 分以上。
- 专业基础:跨专业申请者需要补修先修课程,并在研究计划书中说明准备情况。
- 申请流程:
- 联系导师:提前 6-8 个月通过目标校官网找到教授邮箱,发送 “自我介绍 + CV + 研究计划书初稿”,邮件主题注明 “研究生申请 - 姓名 - 专业”,得到教授的 “内诺” 后再准备正式材料。
- 提交材料:提前 3-4 个月提交核心材料,包括本科成绩单、毕业证、语言成绩、研究计划书、推荐信等,部分院校还需提交研究计划书日语翻译件。
- 审核与入学:材料审核通过后,院校发放合格通知书,然后办理在留资格,约 2 个月左右,拿到在留后申请签证,赴日入学,入学时间多为 4 月或 10 月。
- 申请方式:
- 内诺制:申请者需提前半年至一年通过邮件与意向教授联系,若教授同意接收,即可获得录取。
- 直申制:无需提前联系教授,在学校规定时间内直接提交申请材料,学校依据申请者的院校背景、专业经历等进行统一审核。
- 事前审查制:先向教务部门提交材料,由其转交指定教授,教授表达意向,但不直接决定录取,通过审查后再递交正式材料。
- 优势与不足:
- 优势:研究生可以提前接触教授、熟悉研究方向,预科期间可参与教授课题组,提升硕士录取率,据统计约 80% 的预科生可直升本校硕士。
- 不足:研究生阶段没有学位,且学费不低,年均学费在 30 万 - 50 万日元左右,约 1.5 万 - 2.5 万人民币,同时多数院校不提供奖学金。
01 内诺制:“主动找教授‘套近乎’,他点头你就赢”
- 核心逻辑:先搞定教授,再走学校流程。教授的同意(内诺)是关键,相当于 “教授说要你,学校基本不拦”。
- 通俗步骤:
- 提前半年到一年,从学校官网扒教授邮箱,像 “毛遂自荐” 一样发邮件(附简历、研究计划)。
- 教授可能会回邮件聊专业、甚至面试,聊得满意了说 “我收你”(内诺)。
- 拿着教授的 “同意书”,再给学校交材料,基本就能等录取。
- 像什么:类似找工作时 “先跟部门领导聊好,HR 那边只走个流程”。
- 实际影响:
- 优点:适合会沟通、能展现专业热情的人,哪怕本科背景一般,也能靠 “聊明白研究方向” 打动教授。
- 缺点:得主动 “推销” 自己,社恐或不擅长写邮件的人会觉得累;要是教授拒了,就得换教授重新聊,耗时间。
02 直申制:“不用找教授,直接‘投简历’给学校”
- 核心逻辑:跳过 “提前找教授”,直接跟学校对接,靠硬实力说话。
- 通俗步骤:
- 不用给教授发邮件,等学校公布申请时间就行。
- 按要求准备材料(成绩单、语言成绩、研究计划等),直接提交给学校教务。
- 学校先筛一轮材料,再把合格的材料分给相关教授,教授定要不要你。
- 像什么:类似高考报志愿,不用提前找老师,分数够、材料硬就能入围。
- 实际影响:
- 优点:流程简单,不用纠结 “怎么跟教授说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背景好(比如 985、高绩点)的人更占优势。
- 缺点:竞争特别激烈,尤其是热门学校 / 专业,可能几百人抢几个名额,没地方 “额外展示自己”。
03 事前审查制:“先过学校‘初筛’,再让教授看你”
- 核心逻辑:先让学校把 “关”,再把你推荐给教授,教授有好感但不能直接拍板。
- 通俗步骤:
- 先给学校教务提交简易材料(比如简历、成绩单),还能指定 1-3 个你想跟的教授。
- 教务把材料转给你指定的教授,教授判断 “要不要进一步了解”,要是觉得行,就给你 “通过审查” 的通知。
- 拿着这个通知,再提交正式的纸质材料,学校最后再审核一遍发录取。
- 像什么:类似找工作时 “先过 HR 初筛,再推荐给部门领导,领导觉得行还得等公司最终审批”。
- 实际影响:
- 优点:能指定教授,还能多试几次(比如这次审查没过,下次换个教授再申),比直申多了点 “针对性”。
- 缺点:流程最繁琐(要过教务、教授、再教务),而且哪怕教授有好感,学校最后也可能因为名额等原因拒你,不确定性比内诺制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