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招已经过半了。
现在最焦虑的人,可能是25届的硕士留学生们了。
几十万的学费花了,但感觉和读研前,自己也没太大区别。
可能你已经投了上百份简历,却迟迟等不到面试;
可能你明明有5段甚至更多相关实习,但还是面挂了理想的大厂;
你是否在想,这是不是说明我很差?
不是!这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被现实暂时蒙蔽的认知偏差。
海外名校硕士的“坠落感”:从自信到自我否定
不管你是92+海外名校硕,还是普通大学+海外名校硕的同学,应该已经花了四五年的时间打造自己的简历,所以在进入秋招前,大家是带着某种“确定性”的想法上场的。
“我有5段垂直实习,优势应该很大吧。”
“我有top3+海外名校硕士加持,比学历肯定稳了”
这些成就构筑了一种“我理应被选中”的预期。然而,当简历投出几百份却石沉大海,当精心准备的面试屡屡无果,这种预期被现实狠狠击碎。
于是,一种强烈的“坠落感”袭来:曾经的骄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焦虑、羞耻,甚至羞于和朋友、家人聊到自己的求职进展。大家的关心,还会加重你的自责与焦虑。
这种自我否定看似有道理,实际它把一次或几次失败,等同于对整个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否定。求职失败,从来不代表你不够好。
掉进“污名陷阱”:把市场波动当成个人失败
美国社会学家奥弗·沙龙(Ofer Sharone)在其著作《Flawed System/Flawed Self》中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污名陷阱。他研究发现,当求职者在高度竞争、结果不确定的市场中屡屡受挫时,很容易将结构性问题(如岗位稀缺、算法筛选、行业收缩)内化为个人缺陷——“一定是我不够好的”、“是我哪里做错了”。
名校留学生群体尤其容易陷入这个陷阱。因为大家过去太习惯“努力就有回报”的线性逻辑,一旦这套逻辑在求职市场失效,就会本能地归因于自身不足。
当然,我不是想说,你没错,都是大环境不好,而是想表达,秋招不是一场我们熟知的标准化考试,而是一个高度不确定、充满主观意志的匹配过程。
求职是双向匹配,不是单向评判
我们无意中都在把求职理解成一场“被评判”的过程。公司是考官,我们是考生,成败取决于我们是否“比别人考得更好”。这来源于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被考试决定出路的。考分高的人去了好的大学和专业;GPA高的人,总能获得好的机会或者交换生机会。
但找工作不是这样的。
公司寻找的是“最适合当下需求”的人,或者说,谁最符合需求,谁才是得分高的人。一个产品岗位可能需要的是擅长沟通协调的项目管理者,而你恰好是技术扎实但偏内向的工程师。当然,或许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擅长沟通协调而又技术扎实的工程师。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这样的候选人,公司会综合考虑,雇佣那个此刻岗位最需要的人。
当公司在选人的时候,你也可以主动出击选行业、选公司、选岗位。你简历中对自己成就的表达,你更闪光的个人特质,还有你是不是喜欢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也能影响你会投什么工作。虽然我知道,大部分同学没有意识到自己要这么做,但是这么做肯定是可行的,而且更有利于你找到工作,并且是自己想做的工作。
所以,太多同学忽略了自己也可以主动出击、寻找匹配这一步,让本该是双向匹配(matching)的过程,变成了单向评判(judgement),而这也增大了找到工作的难度。
从“证明自己”到“寻找契合”
当你意识到求职是匹配而非评判,心态就会发生根本转变:
-
你不再试图在每一场面试中“表演”自己有多符合要求,而是思考“我有哪些闪光点?我能给这个岗位带来哪些价值?我在哪些方面最契合这个岗位?”
-
你不再把拒信当作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看作一次信息反馈:“这类岗位可能不太契合,也许可以投其他公司的类似岗位再验证一下,看看要不要调整策略。”
-
你开始主动筛选企业,而不是被动等待被选中。你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团队文化?我希望在什么领域深耕?这份工作能否让我持续成长?
主动性的回归,能极大缓解焦虑和不自信。一切都是过程,过程中有失误、有调整,都很正常。
你一点也不差,只是需要再坚定一些
你的名校学历不是虚名,你的留学经历也不是装饰,你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都是真实存在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别让“我不够好”的念头蒙蔽了你。它只会降低你的投递动力,打击你的信心,使你的面试表现更加糟糕,甚至让你放弃求职,带着“我不行”的想法,躲在某处疗伤。
秋招过半,不代表机会已尽。
还有很多优质岗位会在年底甚至来年春招才释放;不少名企会陆续放出留学生专场;很多企业因业务调整会临时扩招;更多的企业,虽然不直接进行校招,但是也开放0-1年经验要求的岗位给应届生。
所以别放弃,调整心态的同时,也可以试着改变自己过去找工作时的被动做法,让每次的失败和总结变成下一次做得更好的养料。适合你的工作,一定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