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上浏览“留学生就业”相关话题,浓浓的焦虑感几乎扑面而来。
一位本科为“双非”、硕士毕业于G5名校的金融专业学生写道:“投了几百份简历,国企投资岗的面试机会却寥寥无几,只有几家银行和保险联系我,感觉这学历像是白读了。”
另一位背景同样出色——美国前十大学商科硕士,拥有四五段知名券商、基金公司实习经历,却在秋招中屡屡受挫:“券商都卡‘92’本科背景,我根本过不了初筛。”
还有一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及新加坡名校的同学,不仅没拿到互联网大厂的面试,连本以为可以“保底”的小厂在问他“为什么选择我们”之后,也没有了下文。“大概这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吧。”
他们的困境,折射出当下许多留学生的真实状态。
大家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难以找到那个曾被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定义为“理想”的工作——薪资可观、发展路径清晰、社会地位体面。
当这条看似“顺畅”的职业道路,因竞争加剧、行业收缩或结构错配而变得遥远时,一种强烈的迷失感便油然而生。
📉 学生们,为何也会陷入迷茫?
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投行、咨询、互联网大厂和地产行业轮番登场,竞相为应届生开出优厚待遇。
进入这些公司的敲门砖,往往是一纸亮眼学历与不错的个人能力。那些年进入这些赛道的毕业生,也确实享受到了时代红利。
他们的成功经验又不断影响着后来的学弟学妹,催生了持续的留学热与实习潮——仿佛可观的薪资、有前景的职业发展触手可及。
然而,这场盛宴在20年后逐渐降温。金融、咨询行业出现裁员降薪,互联网推进降本增效,地产业频频暴雷。
现实是:理想的名企竞争激烈难以进入,而作为保底的小公司又担心留不住人,不敢轻易录用。许多家长的观念仍停留在十年前:名校毕业就该进名企,留学归来就该拿高薪。
留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懊恼与压力,很大程度上正源于此。
但这样的困局,并非你能力不足,而是你全力以赴奔跑的方向,恰好撞上了时代急转弯的路口。
也许,我们都需要暂时放下“一份工作必须一步到位”的执念。
有些看似“降级”的选择,未必是退步,反而可能是绕开拥堵、抢占新赛道的明智之举。
💡 我们的机会究竟在哪里?
有三个思考维度,或许能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首先,找到你对公司的核心价值所在
有一位本科为“双非”、硕士为美国前十大学的商科毕业生,曾因“92背景”被券商拒绝,一度陷入低谷。
当我们帮助他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在于能够借助平台对接资源、洽谈项目后,他果断加入一家正在拓展新业务的创业公司,负责融资相关工作。
他从零开始参与撰写融资材料,并成功对接了北京、上海多家投资机构。
无论这家公司最终成败,他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人脉和能力,都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创业公司或未来投资机构的宝贵财富。
**第二,发现你做什么工作能游刃有余
一位2025届的美本毕业生,在复盘金融数据岗和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实习后,发现自己既不喜欢整天与数字打交道,也驾驭不了复杂的产品流程。
而在这两份实习中,他最擅长的其实是“找到合适的人,解决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明确了自己擅长处理“人的问题”之后,他找到了一份base海外的Fintech行业运营岗位。
薪酬不输传统金融,发展前景可观,而且正是他擅长的工作类型。
**第三,关注有潜力但尚未过热的方向**
根据领英《2024中国留学生回国求职洞察报告》,53%的留学生想去外企,最希望进入高科技/互联网、金融和咨询行业。
但猎聘2025年Q1的数据显示,47.6%的留学生招聘岗位来自民企,尤其是在制造、工业、汽车领域——这些行业对留学生的需求同比增长112%。
一边是留学生扎堆投向“传统热门”,一边是高增长民企“招不到人”。
这不是岗位不足,而是结构性的错配。
一位24届“双非+英硕”背景的同学正是典型案例:
在外企电商工作半年后被裁员,后来机缘巧合加入一家正在开拓东南亚市场的制造企业。
她英语好、能培训海外销售团队,完美匹配企业需求。她的老板甚至感慨:“像你这样愿意进入制造业的高学历人才,实在太少了。”
🌱 找到属于你的潜力领域
我分享这些故事,不是为了提供一个谁都能套用的模板,而是想提醒大家:当主流路径拥挤不堪时,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非标准答案”里。
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也别轻视那些目前看来“不温不火”的领域。
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五年前的大模型,乃至2025年初崭露头角的DeepSeek、宇树科技……在它们被大众看到之前,都经历过漫长的蛰伏期,也曾极度缺人。
而那些提前入场的人,并不全靠运气——他们只是在别人尚未看清时,就认准了一个方向,然后坚定地走了进去。
关键不在于预测风口,而是在属于你的土壤里,提前扎根。
但哪条路适合你?是制造业出海、Fintech,还是投融资?这取决于你的能力组合、个人意愿与长期目标——而这些,恰恰是最难靠自己看清的部分。
如果你也正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迷茫期,不妨找一个能看清职业发展地图的人聊一聊。有时候,一次对话,就能帮你把“没得选”变成“原来我还可以这样选”。
真正的潜力领域,带给你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可能是一个长达十年、二十年的成长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