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留学生第1份工作应该怎么选择?
不少留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会陷入“稳定=安全”的误区,认为央国企就是避风港。但Roger老师直言:“世界上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在这个时代,追求一味性的稳定,而放弃职业通路与竞争力锻炼,是极不理性的行为。”他强调,职业选择绝非“二选一”的简单命题,需从三个维度综合考量:
💡性格与兴趣:若性格外向、喜欢突破,市场化金融机构的高压环境可能更易激发潜力;若偏好规律、擅长细致管理,央国企职能部门或更适配。
💡家庭资源:家庭能提供行业资源支持的留学生,可尝试金融机构的业务岗,更快积累行业人脉;资源有限的学生,优先选择能扎实锻炼技能的岗位,以“硬实力”打底。
💡长期追求:若以快速积累财富为短期目标,金融机构的高薪优势明显;若希望长期稳定且兼顾生活,央国企的职业路径更清晰,但需提前规划竞争力提升方向。
央国企生存关键:隐性能力决定职业上限
若留学生最终选择央国企赛道,除了专业技能,Roger老师还特别强调了“隐性能力”。他在访谈中明确提到:“国央企的工作,尤其是大多数留学生进入后,做的更多是职能部门管理方向的工作,在这种管理部门,人际关系、与人相处的能力,会比纯业务能力更为重要。”可以说业务能力决定你的下限,人际能力决定你的上限。
Q:QS、THE排名争议不断,留学生择校时该如何看待其价值?
留学的最终目标是就业,曾长期参与招聘的Roger老师,从企业HR视角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很多同学喜欢去争论QS的排名水或者不水,但从招聘者角度,我更在意用简单的标准完成筛选——在当下留学生规模激增、HR筛选压力陡增的环境里,QS&THE榜单或许不是好的标尺,却是最实用的工具。”
所以说,QS&THE可能不能决定你的能力,但能帮你拿到面试入场券;没这张券,再强的实力也没机会展示。
❌误区一:排名越高,留学越值
✅若高排名校是“小众国家+冷门专业”(如某QS70的非洲院校),HR认知度低,就业时反而不如QS120的主流国家院校。建议家长优先调研目标行业对院校的认可度,而非单纯看排名。
❌误区二:喜欢就好,就业以后再说
✅留学的“喜欢”需落地到“就业”,不然毕业后也可能面临专业不对口困境。建议结合“自身兴趣+行业需求”双重选择。
❌误区三:别人选什么我选什么
✅跟风选热门专业,却忽视自身能力,如数学基础、编程能力等是否擅长;同时当大量学生跟风涌入热门专业,会快速打破行业的人才供需平衡,即使行业仍在成长期,也会出现结构性过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