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要鼓起一点点勇气,比如——
“Hi, are you also in the Statistics track?”
“Oh, me too! So… you’re from China? No way, me too!”
恭喜你,同专业同国籍的友谊种子已经发芽。
此刻千万不要害羞地退场,而是顺势再问一句(不同国籍更适用coffee chat文化!!):
“We should grab a coffee sometime before classes start!”
十有八九这杯咖啡不会真的发生,但它会为你赢得第1批群聊邀请,之后谁组织聚会、谁找资料、谁吐槽统计课的作业太多——你都能收到通知。
这就是i人式社交的精髓:先进群,后潜水。
别小看租房群,这可是留学生活中的“线下搭子集中营”。你可以在里面认识一起去超市的购物搭子、一起玩桌游的娱乐搭子、一起diss leasing office的精神同盟……
毕竟,在海外留学,租房问题是能让陌生人团结起来的议题——水管爆了、电费多收、蟑螂出没、WiFi卡成幻觉……
> 只要你发一条消息👉🏼“请问大家的热水最近也有点玄学吗?”
> 立刻就会有十几个租客回复你👉🏼“你也是?!!”
于是,群聊变成了“同仇敌忾联盟”。一旦大家线下见面维权完,你们大概率就能顺路去吃顿火锅,感叹一句:
“一起diss过leasing office的人,感情都不会太差。”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租house的,就当我没说。毕竟house住户的快乐,是“独立空间+拒绝社交”的双重加成。
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比如舞会、野餐、journal club、career fair,看起来好像“e人专属”,实际上却是i人暗中练级的场所。
记住一条黄金法则:我不是来社交的,我是来薅羊毛的。
这么一想,心就安了。
> 去野餐活动?👉🏼免费三明治。
> 去舞会?👉🏼蹭饮料。
> 去journal club?👉🏼顺便学术+听八卦。
有时候你会遇到灵魂相似的同类。比如有一次,我在舞会的角落假装玩手机,结果旁边也有个女生正假装看邮件。我们互相对视了一眼,她小声说:
“You’re hiding too, huh?”
从此,我们成了“社交逃生搭档”,每次大型活动都结伴假装“有别的事要去”。
这就是i人的默契:不用多说,一眼识同类。
别再抱怨group project了,它其实是上天给 i 人的交友外挂。在被迫开会、分任务、改幻灯片的过程中,你会自然地认识组员!
而且!你们有共同的敌人——DDL(截止日期)。
在一同赶due的恐慌中,你会听到:
“我快写完了,但reference格式我不会。”
“那我来排版吧。”
——这就是友情的萌芽。
等presentation结束后,不妨顺势说:
“We survived! Maybe we should celebrate with bubble tea?”
对方通常会笑着答应。这时你就从“合作伙伴”升级为“喝奶茶的搭子”。
友情就像实验报告——先有强制分组,再有自愿复盘。
最后一个秘诀,适合所有i人——让嘴巴先骗过大脑。
就算没问题,也去和TA聊两句。
“Hi, I was wondering if the assignment format should be double-spaced?”(虽然你知道是double-spaced)
TA一般会耐心解释几句,你就趁机小聊一下课程、作业、生活琐事。
久而久之,你的大脑会被成功洗脑“我好像……能聊天诶?”
我一开始也是硬装“会说的人”。后来我发现,这种自我欺骗真的有效。因为当你假装久了,大脑就会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