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金秋时节,不仅迎来开学季,也迎来2026秋招季。
率先拉开大规模秋招帷幕的是各大银行。
包括六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两大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农发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都陆续发布了2026毕业生招聘公告。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六大国有银行,校招人员规模就达到7万多人,其中工行约2.0万人、农行约2.1万人、建行约1.7万人,中行约1.3万人,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本文着重从银行招聘的要求,谈谈专业问题。
先看一则浙商银行秋招的专业需求。
开头就明确不设专业限制,虽然还是把经济、金融、管理、法学专业放在前面,但更欢迎具备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信息处理、数学、统计学、量化分析、物理等相关专业或复合背景的同学报名。
而在专业要求的下方,则揭开了如此看重科技类专业的秘诀:一起打造AI银行。
传统的金融三驾马车中,银行招聘是大头,证券体量最小,而保险,招得最多则是,大家都懂的,就是业务经理,拉人头的。
但无论是证券还是保险公司,也都不约而同在加强人才科技含量,在招聘专业方面向科技类人才倾斜。
有的券商还专门开设金融科技人才专场,头部券商的量化岗位,年薪开到120万
太平洋财险的数据安全岗年薪开到40万,众安保险也在抢着要能处理医疗影像的AI人才。
得,还是回过来说说银行的秋招吧。
对于大型银行来说,招聘人才分为总部、直属机构及各分行岗位。
总部、直属机构岗位的专业性较强,需求的数量也较少,需求数量最大的是各分行(支行)岗位。
总的看来,银行秋招岗位最多的是三大类人才:
一是管培生。
总部的一些专业性岗位和管培生项目,是银行人才梯队建设的核心,呈现出培养机制精细化、岗位设置战略化的特点,以形成“管理+专业”的双轨人才体系。
因此这类人才往往对毕业生的学校层次及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类似于各地组织部的选调生。
二是金融科技人才。
今年银行招聘最大的变化,就是金融科技类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大。
尤其是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岗位,与国务院《“人工智能 +”行动意见》形成精准对接。
工行持续发布“科技菁英”岗位,其中“人工智能+”专项计划招聘20人左右,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优先,入职后先在科技机构和境内分行进行为期一年的轮岗锻炼,亲身去体会信贷、零售这些业务,期满后再返回总行,去思考如何帮信贷经理提高审批效率?如何通过数据分析让让理财产品更懂客户?
农行直接要求“计算机+金融背景”,金融科技专项岗位,主要从事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渠道分析与建设、经营场景拓展、智能化营销与风控模型及系统建设、人工智能技术推广运用、研发方案设计等业技融合相关工作;数据分析专项计划岗位主要从事数据分析与洞察、数据挖掘与建模、业务监测分析工具及体系建设、大数据平台管理运用等相关工作。
交行的金融科技储备生为分行科技金融业务进行专项人才储备。通过2年在分行科技金融中心、科技支行的定向培养,最终成长为兼具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专业能力的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总行招聘岗位分为三大类,其中之一 “数字金融生”将成为“数字招行”技术好的型人才, AI方向将深入人工智能相关项目。
三是基层营业网点的柜员、客户经理。
这也是银行招聘需求数量最多的岗位。
来看下中行某地级市营业网店的业务岗位招聘岗位及要求。
招聘岗位分为营销服务和综合服务两大类,面向国内外院校的应届毕业生。
但在专业方面,主要招收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专业的毕业生。
看到没有,已经不把财经类专业放在前列,而是把理工类专业放在首要位置。
大家有没发现,去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方面手机银行可以完成大部分转账之类功能,另一方存取现金等功能可在柜员机等机具方便实现。
而银行开放的柜台也在变少,真的需要去柜台办理的业务,就会发现需要排队较长时间。
说白了,银行也在降低人力成本。
银行柜员那些业务,不需要有什么创造性,都是流水作业,机械性越来越强。
而银行柜员流失的比例应当算比较高的,有些小型银行招收的一线柜员,几年下来要流失将近三分之一。
不少银行的一线网点员工,并不和银行直接签订合同,而是和劳务公司签订合同,由劳务公司派遣到银行网点工作。
由于近年来银行息差减少,一线员工的待遇不断下降,工作压力却不断增大。
一线柜员,面对一堆摄像头监控,连上厕所、吃饭时间都要抓紧,还要担心各类投诉。
不想做柜员,那去做营销业务吧,太吃人脉资源了,要拉存款、放贷款,还有理财,实在完成不了指标,就像保险公司一样自掏腰包吧。
此外,中国银行为了拓展一带一路业务,专门招聘小语种人才。
该岗位招收语种涵盖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11国语言。招聘后将根据工作需要和培养情况安排工作,好的者可与中行总行签订劳动合同及服从外派安排协议。
银行靠什么赚钱,目前中国的银行主要还是靠息差,也就是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额来赚钱。
银行最大的敌人是谁?
在对公领域是同行的竞争,而在对私领域,最大的敌人俨然已经演变为各家互联网金融巨头。
以信用卡为例,各大银行的信用卡用户,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为什么?因为被互联网平台抢去了不少用户!
像上海某股份制银行,去年就发生信用卡中心员工由于待遇降低而静坐的例子,银行方面则以不是正式员工而拒绝直接沟通。
支付宝的花呗、京东的白条、携程的拿去花,诸如此类,直接给你一定额度,要还款了,可以分期,如此方便,还办什么信用卡!
分期还不够,需要贷款咋办,这些平台还提供了贴心的消费贷款服务。
支付宝的借呗、微信的微粒贷、京东的金条、携程的信用贷等等,都通过合作银行提供网络贷款。
你的免费额度、贷款额度和利率,平台早就根据你的消费数据给你画像,自动完成审批、放款,当然也会提醒你及时还款。
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对不起,平台有时还会通过第三方(暴力)催收。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银行青睐科技类人才,尤其是和AI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与此同时,互联网大厂也对AI类毕业生青睐有加。
进入8月份后,阿里、京东、字节跳动、美团、小米、滴滴等互联网大厂,也相继发布2026年校招计划,招聘人数累计超5万,其中,AI类岗位占比较高。
据脉脉平台统计,互联网大厂在降本增效的大形势下,大部分岗位呈现收缩的趋势,而对AI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则有明显提升,而且给出的薪酬水平较高。
蚂蚁集团的跨境支付岗,开价50-80万年薪还加期权,腾讯金融的AI岗首年总包超60万!
像传统的财经类名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专业也在向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开始金融科技、数字经济这类交叉型专业,另一方面也在开设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类专业,培养财经类专业复合型人才。
未来的金融科技人才,不能是只会写代码的码农,也不是能只会空谈理论的金融人。
无论是传统的金融三驾马车,还是互联网金融巨头,他们需要的是“π型人才”:既懂AI技术,又懂金融业务,还能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以便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毕业生来说,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这意味着你不仅要学好技术,还要主动去了解金融业务的底层逻辑;不仅要掌握金融知识,还要思考技术如何赋能金融。
不仅仅在金融领域,在其它任何领域,这种跨界思维,才是你未来立足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