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奖:量子技术的“基石突破”——从宏观隧穿到量子计算机
2025年物理学奖的主题,是“电路中的宏观量子隧穿与能量量子化”。三位获奖者——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H·德沃雷特(Michel H. Devoret)、约翰·M·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的研究,改写了人类对“量子世界”的认知。
1. 什么是“宏观量子隧穿”?
在经典物理中,一个物体要穿过一道“能量势垒”(比如从地面跳到桌子上),必须具备足够的能量;但在量子世界中,微观粒子(如电子)可以通过“隧穿效应”直接穿过势垒,无需额外能量。而三位科学家的突破在于:他们在人工设计的超导电路中,让“宏观物体”(包含亿万个电子的超导线圈)也表现出了量子隧穿效应。
这一发现的意义堪称“量子技术的里程碑”:量子计算机的核心组件是“量子比特”(Qubit),它需要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才能进行并行计算。而宏观量子隧穿证明,人工电路可以稳定维持量子态——这为超导量子比特的研发提供了底层物理依据。
2. 三位得主的“UC基因”
- 约翰·克拉克:伯克利分校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在伯克利的实验室研究超导电路,是“宏观量子效应”领域的先驱。退休后,他仍坚持指导学生,其团队培养的人才遍布全球量子实验室。
- 米歇尔·H·德沃雷特:圣塔芭芭拉分校在职教授(曾任职耶鲁大学)。他选择圣塔芭芭拉的原因很简单:“这里有全美国数一数二的量子物理环境,还有海边的宁静,适合做需要专注的科研。”他的团队目前正与谷歌合作,开发下一代超导量子计算机。
- 约翰·M·马蒂尼斯:伯克利分校博士、圣塔芭芭拉分校荣誉退休教授。他的科研生涯无缝连接了UC的两大优势——伯克利的基础理论(博士阶段研究量子隧穿)与圣塔芭芭拉的应用转化(退休前领导谷歌“Sycamore”量子计算机团队,实现了Quantum Advant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