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申请季,朋友圈就开始上演“战况播报”:
有人晒出哈佛录取信,有人发出“我藤了”的动态,还有更多人默默刷新邮箱等待“那封信”。
于是问题来了——中国学生进常青藤大学,录取率到底高不高?
短答案:不高。
长答案:不高,但有门道。
一、常青藤到底有多“卷”?
“常青藤联盟”(Ivy League)是美国八所老牌名校的统称,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大、宾大、布朗、达特茅斯和康奈尔。
这些学校录取率都很低:
-
哈佛、耶鲁这种级别,录取率常年在 4%–5% 左右;
-
康奈尔、宾大等相对“友好”的,也就 7%–10%。
听起来已经够“地狱模式”了,但对中国学生来说,难度还要再加一层。
二、中国申请者为什么更难?
-
人太多了
中国学生的申请人数在所有国际申请中名列前茅,大家成绩都很高、活动都很亮眼,学校挑谁都“舍不得不录”。 -
地域平衡
常青藤学校很注重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招生官会考虑来自全球各地的比例,不希望录取名单被某个国家“占满”。 -
标准太高
成绩只是“入场券”。这些学校更看重独特的思考方式、个人故事、社会责任感等“软实力”。
简单说,就是:大家都聪明,那谁更有趣? -
英语表达差距
很多学生在学业上没问题,但在文书、面试环节上无法充分展示自己。英语不是障碍,关键是要让对方“听见你是谁”。
三、那有没有机会?当然有!
虽然录取率低,但常青藤从不缺中国学生的身影。
他们往往有一些共通点:
-
故事鲜明、有主线:不是“我努力了所以成功”,而是能展现思考、冲突、成长的故事。
-
活动有深度:不是参加一堆社团,而是持续投入、有成果,比如长期做科研、做公益、创业、写专栏。
-
眼光开阔:能在申请中展现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而不只是“我成绩好、我想出国”。
换句话说,常青藤喜欢“有思想、有灵魂、有行动力”的学生。
四、别忘了:常青藤不是独有的“好大学”
很多人盯着那八所学校,却忽略了美国还有几十所同样出色、教学质量高的大学,比如:
-
斯坦福、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这些甚至不在“藤”里;
-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的小而精教育,也越来越受欢迎。
所以,与其追问“录不录我”,不如想想“我适不适合”。
五、给准备申请的你几句建议
-
早点规划,别临时抱佛脚
常青藤喜欢长期积累的人,而不是临时包装出来的履历。 -
文书别套模板
招生官每天看几百篇作文,能记住的永远是有温度、有故事的那篇。 -
多元申请策略
不要只申藤校,可以搭配几所匹配度高、风格不同的学校。 -
保持真诚
你不是要变成他们想要的人,而是要展示真实的自己。
小结
美国常青藤大学的录取率,对中国学生来说确实不高,但也不是“天方夜谭”。
在同样优异的分数面前,能让你脱颖而出的,不是“完美”,而是“真实”。
有的学生靠科研项目出圈,有的通过公益行动打动招生官,也有人用独特的成长故事赢得录取。
常青藤不是仅有的答案,但它确实喜欢有故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