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才竞争力跃居亚洲No.1:政策红利与教育升级驱动全球人才流入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显示,中国香港人才竞争力从2024年的全球第九跃升至第四位,不仅创下历史最好排名,更超越新加坡(第7位)、日本(第40位)和韩国(第37位),首次登顶亚洲。这一突破的背后,是香港在人才政策、教育资源、产业环境等方面的系统性升级,使其成为全球瞩目的“人才磁石”。
一、人才竞争力跃升的核心密码:三大维度全面突破
IMD人才竞争力评估体系涵盖“投资与发展”“人才吸引力”“人才实力”三大核心维度,香港在24年~25年度实现三项指标同步提升,展现出强劲的综合优势:
- 投资与发展:特区政府持续加大对教育、科研及人才培育的投入,2025年财政预算中用于人才引进及培养的专项拨款同比增长25%,重点支持高校科研平台建设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 人才吸引力:通过多元化入境计划降低全球人才来港门槛,叠加低税制(企业所得税16.5%、个人所得税17%)、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优质生活环境,形成对高端人才的“强磁场效应”。
- **人才实力**:香港高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稳居全球前列(2025年港大、港中文、港科大均位列前50),本地人才储备在金融、科技、法律等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外来人才形成互补。
二、政策组合拳:从“抢人才”到“留人才”的全链条布局
为实现人才净流入目标,香港近年来密集推出并优化多项入境计划,形成覆盖“人才-专业人士-青年毕业生-投资者”的全谱系政策网络,具体包括:
1. 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
作为香港具有代表性的“快通道”政策,“高才通”分为三类申请通道:
- A类:年收入达250万港币以上的高薪人士,无行业限制,审批周期7天;
- B类:全球百强大学本科毕业+5年内累计3年工作经验,覆盖内地清北复交、美国常春藤、英国G5等高校毕业生;
- C类:全球百强大学本科毕业未满5年、工作经验不足3年的青年人才,年度配额1万人,旨在吸引“潜力型”毕业生。
该计划自2023年推出以来,因审批高效(获批率超70%)、流程简化(无需雇主担保)成为内地人才赴港选择,截至2025年8月,“高才通”申请量占总人才申请量的42%,获批人数超15万。
2. “优才”入境计划
2023年取消年度配额限制后,“优才”计划进一步优化计分制,新增“人才清单”加分项(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13个紧缺领域人才可获30分额外加分),2024年又推出“成就计分制”快速通道,对获得诺贝尔奖、奥运奖牌等国际奖项的人才直接获批。数据显示,2025年“优才”计划获批人数同比增长68%,其中科技领域人才占比达53%,凸显香港对硬科技人才的倾斜。
3. 其他关键计划
-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一般就业政策:针对具备香港所需技能的内地及海外专业人士,由雇主提名申请,2025年将“人才清单”扩展至28个行业,涵盖新能源、跨境金融、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
- 重启投资入境计划:2024年恢复暂停8年的投资移民政策,申请人需投资3000万港币于股票、债券、基金等合资格资产(不含房地产),首次允许“先获批后投资”,吸引高净值人士携资本与资源赴港;
- 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香港高校非本地毕业生可无条件留港1-2年,2025年政策升级为“毕业5年内均可申请回港工作”,并取消行业限制,进一步扩大青年人才留存率。
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8月底,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累计收申请超52万宗,获批35万宗,23万人才已抵港,远超“三年引进10.5万人”的原定目标,其中30-45岁的专业人士占比78%,主要分布在金融科技、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
三、教育升级:扩大开放与优化体验双管齐下
为从源头储备人才,香港特区政府将“留学香港”品牌建设纳入人才战略核心,通过高校扩容、招生政策优化及奖学金激励,吸引全球青年学子来港深造,并推动“留学-就业-定居”的闭环路径:
1. 非本地生比例上限翻倍,内地学生机遇大增
自2025/26学年起,香港八大公立大学(港大、港中文、港科大等)的非本地生招生比例上限从20%提升至40%,预计每年新增非本地学位超1.2万个。其中,内地学生仍是最大生源群体,2025年通过“内地高考统招”“自主招生”“国际课程申请”三大渠道的录取名额同比增长50%,录取分数线较2024年平均降低5-10分(以高考总分750分为例),为更多内地学生提供进入世界知名高校的机会。
2. 多元路径与奖学金支持
-招生方式灵活化:除高考外,港校全面接受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A-Level、IB、AP、OSSD等国际课程成绩,内地国际学校学生申请通道进一步拓宽;
- 奖学金覆盖扩大: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2025年为内地高考生设立“全额奖学金计划”,覆盖学费(约12万港币/年)、住宿费(约1.5万港币/年)及生活津贴(每月1万港币),获奖学生比例提升至录取人数的15%;港大、港科大等也推出“科研奖学金”,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项目,月津贴高达3万港币。
3. 毕业后发展支持
非本地毕业生可通过“IANG签证”留港工作,2025年起,特区政府联合企业推出“青年人才实习计划”,为在校学生提供与行业龙头企业(如汇丰、腾讯、药明生物等)的对接机会,实习表现优异者可获优先录用资格。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高校内地毕业生留港就业率达68%,平均起薪较2020年增长22%,金融、科技行业起薪普遍超3万港币/月。
三、未来展望:从“人才输入”到“生态构建”的进阶
香港人才竞争力的跃升,不仅是政策红利的短期释放,更反映出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依托内地广阔市场与国际自由港优势的独特定位。未来,随着北部都会区(规划容纳25万人口的科技创新枢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项目落地,香港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协同,为人才提供从“就业”到“创业”的全周期支持。对于内地学生与专业人士而言,香港既是通往国际舞台的“跳板”,也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其人才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为全球有志者提供更开放、更包容的发展平台。
结语:从全球第九到亚洲No.1,香港用两年时间完成人才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这一过程既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前瞻性,也得益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响应。在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香港的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政策创新+教育升级+产业协同”的可借鉴范式,而其持续开放的姿态,也将使其在全球人才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对于内地学生与职场人士而言,把握香港的人才政策窗口期,或将成为个人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