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出不了分?只差关键一句-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李彦翰>日志>始终出不了分?只差关键一句
留学顾问李彦翰

李彦翰

美国本科规划主管

北京
  • 学历背景:美国海归
  • 客户评价:专业度高,擅长规划,认真负责
  • 录取成果:优秀院校
从业年限
帮助人数
6
平均响应
15分钟

顾问服务

1对1定制 · 专业服务 · 官网保障

在线咨询 顾问在线解答疑问
电话咨询 电话高效沟通留学问题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李彦翰

    李彦翰

    美国本科规划主管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李彦翰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获取验证码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输入验证码
      我们已向发送验证码短信
      查看短信并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秒后可重新发送

      导航

      始终出不了分?只差关键一句

      • 本科
      • 留学指南
      2025-10-11

      李彦翰美国本科北京

      从业年限
      帮助人数
      50
      平均响应
      15分钟内
      #向我咨询留学申请方案 咨询我

      小A学托福已经8个月了。

      每天清晨六点起床背单词,晚上刷题刷到凌晨两点;
      APP打卡、口语录音、模考分析、教辅教材堆满了一整排书架。

      可分数,就是不涨。

      尤其是听力卡在21、口语卡在20的那段时间,
      她一次次走进考场,却一次次觉得自己“离世界更远了”。

      她不再愿意和朋友谈分数、不再敢和父母多说压力,甚至开始怀疑:

      是不是我真的没天赋?”
      “是不是我根本不适合出国?”
      “是不是我其实根本不够好?”

      其实,小A不是不够好,
      只是小A太久没听见那句:“你已经很好了。”

       


       

      这些“始终不出分”的学生,正在经历怎样的心理状态?

      一项2023年针对中国高中生托福/SAT备考者的研究显示【1】:

      • 连续超过3个月分数无明显提升的学生中,超过65%出现了“备考厌学”的情绪;
      • 46%出现轻度到中度的焦虑症状,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停滞感”(a sense of inner stagnation);
      • 其中最让人难以坚持的,并不是日益增加的学习强度,而是长期努力却得不到反馈的“无效感”

      这类状态被称为 “延迟成就反馈带来的心理耗竭”(Delayed-Reward Burnout)【2】。

      也就是说:

      你一直在努力,但始终没有“结果”来奖励你,
      于是就像一辆踩着油门却无法前进的跑车——
      大脑在高速运转,你的心却在悄悄失速。

       


       

      你正在面对的,可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这三种心理负担

      1. “我必须一次成功”

      很多学生会在心中设定一个“理想时间表”:

      我要在暑假前出分”
      “我9月必须搞定托福”
      “我不能再浪费这次考试机会”

      但你可能没意识到,这种“时间+分数”挂钩的目标,反而让你每次考试都像“生死一战”。

      结果是:越想考好 → 越紧张 → 注意力下降 → 表现变差 → 自我怀疑加剧

      研究指出,高期待+缺乏弹性认知的考生,更容易出现认知扭曲,如“我考不好就是失败者”【3】。

       


       

      2. “一直努力却没有回报”

      考试不同于健身,坚持就一定会得到肌肉线条——考试却常常是盲打。

      你今天努力,可能要几周后才知道有没有提升。

      这种延迟感,会让人陷入一种“虚无式疲惫”:明明在努力,却毫无回报。

      长期下来,就容易出现情绪钝化、失眠、暴饮暴食,或干脆“摆烂”。

       


       

      3. “我不配说累”

      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话:

      别人都能考出来,你也一定可以。”
      “这点压力都扛不住,以后怎么出国?”
      “你已经比很多人条件好了,别抱怨了。”

      于是你开始把压力往肚子里咽:

      你不再倾诉,不再示弱,不再承认“我累了”这句话。

      但心理学家提醒我们:

      真正的脆弱,不是情绪崩溃,而是你开始对一切都不抱希望。”【4】

      当一个人不再敢表达情绪,才是真正疲惫的开始。

       


       

      那些一直出不了分的日子,不该只是煎熬

      你或许不知道:

      美国2022年《College Testing Psychology Review》报告指出——
      出分”的决定因素中,心理韧性比起初始水平更具预测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从“停滞分段”跨越至“目标分段”的考生【5】。

      换句话说:

      那些一开始没考好、曾经卡在原地、被自我否定的人——
      只要继续走下去,反而更可能爆发出强大的反弹力。

      而真正帮助他们扛过来的,不是更卷的时间表,不是更贵的课程,而是:

      一种被理解的感觉,
      一种“你不是一个人”的支持感,
      以及一次“我允许自己慢下来”的自我接纳。

       


       

      如果你也在经历“卡分”的阶段,试试这三件事

      1. 给自己一次“允许失败”的考试

      下一次考试,告诉自己:这次我不为出分,只为体验流程、熟悉节奏。

      用一次“低期待值”的机会,让身体放松下来,你会惊讶地发现表现反而更稳定。

       


       

      2. 写一封信,给未来考完的自己

      这不是鸡汤哦,而是实实在在的“希望性写作干预”,已被实验证明能提升考前心理状态【6】。

      写下你的努力、你的反思、你最想对自己说的话:

      你已经走了这么远,真的不差这一步。”
      “出分只是时间问题,不是你价值的全部。”

       


       

      3. 找一个可以讲“废话”的人

      不是老师、不是打卡群,而是一个能让你在半夜说“我好烦”“我今天又炸了听力”“我不想卷了”的人。

      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让你的大脑知道:你被听见了。

      这对情绪调节的作用,比你想象得更大。

       


       

      写在最后:

      出不了分的小A,以及广大学子,可能已经习惯了自责、怀疑、沉默、咬牙硬撑。

      但我想说,你真的很了不起。

      不是因为你努力了多久,而是你在一次次失败之后,还在坚持走下去。

      你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一次过。

      你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继续走的力量,一点点温柔的理解——
      告诉你:
      不是你不够好,
      而是好成绩,有时也会来得晚一点。

       

       


      参考文献

      1. Liu, Z. & Yang, L. (2023).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paring for Overseas English Exams. 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9(2), 112–128.
      2. Westbrook, A. & Braver, T. (2022). The cost of waiting: Delay-related burnout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7(4), 612–624.
      3. Shin, J., & Zabelina, D. (2021). Cognitive Distortion and Test Anxiety in High-Pressure Academic Contex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24(1), 179–195.
      4. Tamir, M. & Ford, B. Q. (2020). Feeling Bad is Not Always Unhealthy: The Value of Negative Emotions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3), 251–257.
      5. College Testing Psychology Review (2022). SAT/TOEFL Performance and the Role of Mental Resilience. College Test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
      6. Pennebaker, J. W., & Chung, C. K. (2020). Expressive writing: Connections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xford Handbook of Health Psychology, 417–437.
      更多详情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专业顾问

      李彦翰

      从业年限
      帮助人数
      50
      平均响应
      15分钟内
      在线咨询 顾问在线解答疑问
      电话咨询 电话高效沟通留学问题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李彦翰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李彦翰提问
      输入验证码
      我们已向发送验证码短信
      查看短信并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秒后可重新发送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