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焦虑的爱:并非控制得太多,而是太爱-新东方前途出国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李彦翰>日志>致焦虑的爱:并非控制得太多,而是太爱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李彦翰

李彦翰

美国本科规划主管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北京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李彦翰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致焦虑的爱:并非控制得太多,而是太爱

    • 本科
    • 海外生活
    2025-09-03

    最近和几位已经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聊天,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

    我就是担心。”

    有位妈妈说,女儿去美国读本科,成绩好、人也自律,本来该放心。但她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反而越来越焦虑:

    我天天刷短视频,看到很多枪击案、毒品问题、诈骗事件,一看到就转给她,让她注意安全。她开始还会回两句,现在干脆不回了。”

    我知道她烦,但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我要是不提醒她,我睡不着。”

    还有一位爸爸苦笑着说:

    我儿子没什么生活自理能力,我每天都在想,他在国外谁提醒他吃饭?会不会天天叫外卖?万一走夜路出事怎么办?唉,我也知道我太多虑了,但控制不住啊。”

    他们的故事让我很感慨,因为在孩子即将启程的前夕,焦虑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在这份焦虑的背后并非控制欲,而是深深的爱与不舍。

     


     

    为什么孩子越独立,我们越焦虑?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最初多用于描述孩子【在离开主要照护者时的不安】。

    但其实,对家长来说,这种分离带来的不安感也同样存在,只是步入中年的我们不再表现为哭闹,而是以“过度担忧”的方式呈现。

    比如:

    • 明明孩子出国前已经准备充分,却仍然忍不住一遍遍检查材料;
    • 明明对方答应定期联系,却还是三天没消息就觉得“是不是出事了”;
    • 明明希望孩子独立,却又在背后“悄悄安排好一切”。

    这些行为的背后,是我们对“失去掌控感”的恐惧。

    在孩子身边时,我们可以干预、提醒、纠正。可当他远在千里之外,我们只能靠想象去“陪伴”——于是,一切风险都会在脑中被放大。

    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灾难化思维”(catastrophizing),即我们会自动把未来想得比实际更糟,借以“提前准备”,但实际上是在制造情绪上的消耗【1】。

     


     

    焦虑,其实是爱的延迟释放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最终的任务是让孩子不再需要她。”【2】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残酷,但也道出了“养育”的最终使命——不是依赖,而是分离。

    只是这份分离,对家长来说也意味着一种“身份的松动”:从无微不至的照顾者,退居为远方的支持者。

    焦虑,不是因为你没尽责,而是你太用心。
    你担心他不会做饭、不会交朋友、被人欺负……
    其实你担心的是:没有你,他会不会活不好?

    而心理学上,一个人对于他人【能否独立生活】产生较高的不安感时,往往源于两种深层情感:

    1. 过度的责任感:“他的好坏,全靠我来守护。”
    2. 未被表达的情绪连接:“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他,我有多舍不得他。”

    所以,我们才会用唠叨、控制、查岗,去弥补那些不曾好好说出口的情绪。

     


     

    真正的陪伴,不是“安排一切”,而是“尊重成长”

    读到这里的家长或许会问:那我什么都不做吗?我怎么忍得住?

    当然不是。

    但我们要学习的是,从“全权掌控”,转向“适度托举”——
    像是在慢慢松开手中风筝的线,一边看着它飞得更高,一边温柔守候。

    心理学研究指出:在亲子关系中,“安全型依恋”的重要标志,不是“孩子一直依赖父母”,而是“即便孩子离开,也知道父母在情感上支持自己”【3】。

    也就是说,让孩子安心远行的,不是你安排得多周到,而是你信任得有多深。

     


     

    你可以这样缓解自己的焦虑:

     

    1. 表达,不等于控制

    与其反复提醒、转发新闻,不如找个时机,和孩子说一句:

    其实我不是不相信你,而是我有点舍不得,也会担心。你能不能每周给我报个平安,让我心安?”

    有时候,把“我在意你”的背后情绪说出来,比用十条建议更让孩子愿意回应你。

     


     

    2. 做“计划之外”的准备

    焦虑之所以强烈,是因为我们觉得“事情出了问题我什么都做不了”。

    但如果你能提前和孩子商量:

    • 护照丢了怎么办;
    • 生病了要怎么挂号、找医生;
    • 被诈骗了谁是紧急联系人……

    那么,当真的发生问题,你也不至于全然慌乱。

    建立“有控制感”的现实预案,胜过“假控制”的情绪幻想。

     


     

    3. 把注意力拉回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自从孩子出国的决定定下来后,你的生活好像也停顿了?

    焦虑会让人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上,而忽略了眼前真实的生活。

    也许你可以问问自己:

    在孩子出发前,我有没有什么是我自己真正想做但还没来得及做的?”

    我愿不愿意用他成长的同时,也重新整理自己的人生节奏?”

    当你的生活重新启动,焦虑也会悄悄松动。

     


     

    写在最后:

    你没有做错什么。你已经是一位“足够好的家长”了。

    而孩子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向世界,正是因为你曾给予他最初的安全感。

    他带着你的爱出发,也终将在远方,把你教给他的勇敢、坚韧、善良慢慢长成自己的一部分。

    而你,也可以安心地,在远方做他永远的靠山。

     


     

    参考文献

    1. Beck, A. T. Anxiety Disorders and Phobia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Basic Books, 1985.
    2. Winnicott, D. W.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65.
    3. 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Basic Books, 1969.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李彦翰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李彦翰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