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高考生选择用西班牙语代替英语参加高考。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个基于现实利益的、非常理性的策略性选择。
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核心原因:高考“田忌赛马”策略 —— 难度低,易出高分
这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
命题难度差异巨大:
-
英语高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命题已经非常成熟、稳定,且难度较高。考察范围广,深度大,尤其是在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上,对词汇量、语法和逻辑思维要求很高。想要考到140分以上是极其困难的。
-
西班牙语高考:作为小语种,其高考命题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对“友好”的阶段。题型相对固定,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阅读理解文章篇幅短、生词少,写作题目也更为直接。考生通过系统学习,更容易掌握出题规律,拿到高分甚至满分。
-
-
竞争压力小:
-
绝大多数考生仍然选择英语,西班牙语考生属于“小众”群体。这意味着他们不是在和几十万、上百万的考生竞争,而是在一个很小的池子里比较。只要你的西语成绩比大多数西语考生好,就能在总分上获得巨大优势。
-
直接推手:政策支持与培训机构推广
-
国家政策支持:
-
中国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考外语科目可以在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六个语种中任选其一。这为考生选择小语种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
-
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从宏观上也鼓励了学生选择除英语外的其他语言。
-
-
培训机构的敏锐捕捉与推广:
-
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政策红利”和“难度洼地”。他们大力宣传“用西班牙语高考,实现弯道超车”的理念,并推出了针对性的高考西班牙语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往往承诺“零基础起步,一年到两年达到高考水平”,对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和家长极具吸引力。
-
现实基础:天津本地的教育环境
-
天津考生的竞争意识强:
-
天津作为直辖市,高考录取率相对较高,但本地考生(尤其是目标985/211名校的)竞争依然激烈。一分之差可能就决定命运。因此,天津的家长和学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提升总分的有效路径。选择西班牙语高考,正是这种“精算”思维下的产物。
-
-
“双减”政策下的替代选择:
-
“双减”政策对英语等主科的课外补习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于一些英语短板明显的学生来说,与其在艰难的英语提升上投入不确定的精力,不如“另辟蹊径”,从零开始学习一门新的、高考更简单的语言。
-
潜在优势:为未来发展铺路
虽然大部分考生是出于应试目的,但掌握西班牙语也带来了一些附加好处:
-
世界第二大语言:西班牙语是全球使用人数第二多的母语,使用范围遍布欧洲、拉丁美洲和美国南部。掌握它,为未来留学、进入外企、从事贸易或国际交流工作多打开了一扇窗。
-
大学专业选择:高考外语选择西班牙语,并不影响大学报考绝大多数专业(除部分明确要求英语的专业,如英语师范类等)。相反,它还可能成为你进入大学后学习“大学西班牙语”公共课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挑战与风险
当然,这个选择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
校内支持可能不足:大部分高中没有专门的西班牙语老师和课程,选择西语的考生往往需要依靠校外培训,对家庭的经济和时间投入要求较高。
-
大学学习的衔接问题: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公共外语课仍然是英语,考研、包研、出国交流等项目也通常对英语有要求。如果高中阶段完全放弃英语,可能导致进入大学后英语能力断层,需要重新补课。
-
竞争加剧的可能性:随着选择小语种高考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西班牙语和日语),命题难度可能会逐步提升,未来的“红利”可能会缩小。
总结
总而言之,天津高考生选择西班牙语参加高考越来越多,本质上是一场在现行高考规则下,为了利益最big化而进行的理性博弈。 它精准地抓住了“小语种高考难度低、易得高分” 这一核心优势,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转换赛道来实现总分提升,从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策略性应试”选择。
对于英语成绩严重拖后腿,且学习能力和毅力尚可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值得考虑的“捷径”。但对于英语本身不差,只是追求机制高分的学生,则需要权衡投入产出比以及本科长远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