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fall 香港硕士申请季中,实习经历的 “含金量” 与 “真实性” 被提到了新高度。以往部分申请者为让简历显得充实,会加入几段缺乏实质内容或证明材料的 “水实习”,但今年香港前五所高校(港五)对实习证明的审核力度显著收紧,尤其是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院校与专业,这类 “凑数” 的实习不仅无法加分,反而可能成为申请隐患,甚至导致已到手的 offer 失效。
在审核标准方面,多所港校已明确划定 “有效实习” 的证明边界,其中香港大学(港大)商学院的要求颇具代表性。该校官网清晰列出仅认可四类实习证明材料:一是带有公司抬头、加盖公章、有负责人签名且附带岗位描述的正式实习证明;二是已签署的实习合同;三是能证明实习期间薪资发放的银行流水;四是由实习带教人通过公司官方邮箱发送的推荐信。若申请者无法提供其中任意一类材料,所填写的实习经历会被视为 “无效信息”,更严重的是,可能引发招生官对申请者诚信度的质疑,直接影响整体申请评价。
更需注意的是,港校的审核并非停留在 “材料表面检查”。此前有案例显示,某学生已拿到港大的 conditional offer,仅差完成材料核验即可换取正式 offer,却因实习材料被核查出问题 —— 比如提供的证明与实际实习情况不符,或无法通过公司联系方式确认实习真实性 —— 最终未能通过审核,整个申请功亏一篑。这种因 “水实习” 导致前期努力白费的情况,在今年审核趋严的背景下更需警惕。
除港大外,香港理工大学(港理)的部分专业也加强了对实习真实性的把控。尤其是那些明确要求全职实践经验,甚至愿意为有优质实习经历的申请者放宽均分要求的项目,对实习材料的审核更为细致。这类项目通常不仅要求提供带公章的实习证明,还可能额外索要考勤记录、工资流水,部分情况下甚至需要提交社保缴纳记录。若申请者仅通过 “口头约定” 参与实习,未留存这些实质性材料,申请被打回重审或直接拒绝的概率大幅增加。
面对严格的审核,申请者不必因 “材料不全” 过度焦虑,港校的审核标准虽严但并非死板。例如,若实习带教人没有公司官方邮箱,无法按要求发送推荐信,申请者可补充提交能证明带教人身份的辅助材料,如公司官网的个人介绍截图、带教人的工作名片等,招生官会结合这些材料综合判断;又如,若申请者曾在海外参加实习或语言考试,校方有时会要求提供当时的签证或出入境记录,只要如实提供相关文件,通常能通过核验。
需要明确的是,对香港多所高校的众多专业而言,实习经历的重要性不亚于语言成绩或均分。若目标是港大、港理等看重实践能力的院校及项目,与其花费大量时间GRE 高分,不如优先选择能真正积累专业技能、且可留存完整证明材料的实习。分数虽能作为 “敲门砖”,但真实的实践经历与完备的佐证材料,才是打动招生官的核心因素。
因此,26fall 申请者在填写实习经历前,不妨先进行自我核查:“这段实习能否拿出切实证据证明其真实性?” 若答案是否定的,建议直接剔除相关内容 —— 这并非放弃加分机会,而是避免因侥幸心理埋下隐患。香港硕士申请本就竞争激烈,唯有以真实、有分量的经历展现自身优势,才能更稳妥地推进申请流程,避免因 “水实习” 毁掉前期所有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