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综合评价打破了“唯高考分数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国际化适配度,是兼具“挑战性”与“高性价比”的升读本科选择,其核心逻辑与备考策略需精准把握。
适用项目:聚焦“中外合作大学”
目前采用综合评价招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为国内外高校合作举办的大学或学院,代表性项目包括:
- 上海纽约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以“通识教育+专业细分”为特色,学费每年20万元。
- 昆山杜克大学(江苏):武汉大学与杜克大学合作,采用“书院制”培养,学费每年17万元。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项目(广东):侧重理工科,学费每年8万元。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人文社科类优势明显,学费每年10万元。
评价体系:“三维计分”,高考并非重点核心
综合评价的最终录取分数由“高考成绩”“校测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成绩”三部分构成,不同项目占比略有差异,以昆山杜克大学为例:
- 高考成绩(60%):需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特殊省份为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
- 校测成绩(30%):包含笔试(批判性思维、数学逻辑)、面试(小组讨论、个人问答,全英文)、综合素质评估(高中阶段竞赛、科研、社会实践等)。
- 高中学业水平成绩(10%):以省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等级考)成绩为依据,需全部合格,等级越高越有优势。
备考策略:提前半年准备,突破校测难关
1. 材料准备(3-4月):梳理高中阶段获奖证书(学科竞赛、英语竞赛优先)、科研经历(如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社会实践(志愿者、学生工作),按学校要求上传至申请系统,个人陈述需突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因”“未来学习规划”,避免泛泛而谈。
2. 校测备考(5-6月):笔试重点提升批判性思维(可参考GMAT逻辑题)和数学应用能力(侧重微积分、概率统计基础);面试需提前练习全英文表达,熟悉“小组讨论”流程(如如何平衡表达与倾听、如何引导话题方向),积累与专业相关的热点话题(如“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3. 高考突击(6月):不可因准备校测忽视高考,需合理分配时间,确保高考成绩达到最低控制线,这是参与综合评价的“敲门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