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反应是“分数不够的备选”,但实际上它的申请路径远比想象中多元。从高考统招到国际课程通道,不同路径对应不同的学情,选对了才能让升读本科更高效。
主流的是高考统招(计划内) ,招生名额纳入高校统招计划,只看高考成绩。填报志愿时,把目标项目填进本科批次或特殊招生批次即可,录取分数通常比学校普通专业低30-80分,毕业后能拿到国内毕业证、学位证和外方学位证,考公考研都不受限,适合成绩“擦线”想冲优质高校的学生。
如果成绩中等但综合素质强,综合评价是更好的选择。以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为代表的项目,采用“高考成绩(50%-60%)+校测(30%-40%)+高中学业成绩(10%)”的评分模式,校测包含笔试、面试和综合素质评估,能让擅长表达、有科研或实践经历的学生脱颖而出,每年3-4月就要在学校官网报名,错过时间就没机会了。
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可以考虑计划外自主招生。这类项目不占统招名额,申请时提交高中成绩单、语言成绩(部分可免)和文书,通过材料审核和校考(笔试+面试)就能录取,毕业后只有外方学位证,但只要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就等同于国内本科文凭,适合想灵活规划升读本科的学生。
还有专门针对国际课程学生的国际课程通道,接受A-Level、IB、AP成绩申请,流程和海外大学类似,提交课程成绩单、语言成绩(部分要SAT/ACT)即可,不用参加高考,适合一直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学生。
无论选哪条路,首先都要核查项目资质——登录“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确认项目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名单》内,避免踩“野鸡项目”的坑。如果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路径,不妨先梳理成绩、语言水平和未来规划,再针对性筛选项目。
计划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双证保障的“性价比之选”,这些细节别忽略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众多路径里,计划内项目是家长眼中的“安全牌”,因为它纳入高考统招体系,毕业能拿“双证”,但申请时的几个关键细节,直接影响录取成功率。
首先要明确它的核心优势:学历有保障,项目经教育部审批备案,国内毕业证、学位证和普通专业完全一样,外方学位证能直接认证,不会出现“学历不被认可”的问题;分数有优势,同一所高校的计划内项目,录取线通常比普通专业低30-80分,比如某985高校普通专业要630分,中外合作项目可能600分就能上,给分数不够但想冲名校的学生留了机会;费用更划算,每年学费3-10万元,比直接出国留学(每年20-50万元)省一半以上,还不用承担海外生活成本,性价比很高。
但申请时要盯紧三个时间节点,错过一个就可能无缘。每年4-5月,各高校会在本科招生网发布招生简章,要重点看招生专业、名额、培养模式(比如“2+2”是国内2年+国外2年,“4+0”是全程在国内),还有是否要求外语单科成绩——很多项目要求英语110分以上,英语不好的学生要提前准备。
高考成绩公布后(通常6月下旬),要在省教育考试院的志愿填报系统里填项目,注意部分项目是“单列专业”,志愿代码和普通专业不同,填错了就白搭。7-8月和统招录取同步查结果,录取后有些项目会组织英语摸底测试,划分教学班级,提前提升英语水平能更快适应学习节奏。
还要提醒一点,计划内项目虽然分数低,但不是“随便就能上”,热门项目的竞争依然激烈,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外合作项目,录取线依然在600分以上。申请前最好参考近3年的录取分数,结合自己的模考成绩合理定位,避免盲目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