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选了8门AP全5分,却被芝大拒绝,我3门还录了伯克利?”——Common App最新数据显示,Top 30录取者平均提交5.8门AP,但关键不是数量,而是“课程故事线”。招生官用15秒扫一眼你的Transcript,只想确认三件事:①学术兴趣是否垂直;②难度是否递进;③有没有“超额”挑战。
先锁定专业主线。想读CS,却堆满历史AP,等于告诉招生官“我还没想好”。建议:9-10年级用1-2门宽泛基础(World History、Environmental Science)探路,11年级立刻收拢——CS方向必选Calc BC、Physics C: Mech、Computer Science A,再加1门Statistics做数据支撑;商科则把Micro+Macro经济绑定,用Statistics佐证量化能力。
让难度呈“爬楼梯”。同一年扔出5门理科,易被标签“书呆子”。可把最硬核的Calc BC、Physics C放12年级上,显示“持续升级”;同时配1门“反差”文科,如English Language,让profile有张有弛。注意别选学校没开的AP,自学者5分率虽高,但缺学校成绩单,含金量打对折。
用“ school policy”保护自己。如果所在高中限制11年级最多选3门AP,别硬刚,把名额留给与专业最相关的,然后在Additional Information里解释政策限制,招生官会按“校内难度”重新评估。最后提醒:2025年CB新增AP Precalculus,别为了“多一门”而牺牲Calc BC时间——大学更在乎你走到哪,而不是你踩了多少台阶。选对3-4门,讲好一个故事,比盲目卷8门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