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美高,语言成绩一般的学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课语速快、带口音,课本里还有不少学科术语,听着听着就跟不上,甚至越听越慌 —— 其实这太正常了,哪怕托福分数还不错,刚接触全英文的学术课堂,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不用急着否定自己,试试这些具体的小办法,慢慢就能找到节奏。
首先,课前多做 “准备工作”,能帮你减少听课压力。不用提前把整章内容都吃透,重点花 15-20 分钟梳理 “核心信息” 就行:比如翻课本看章节标题、小标题,圈出不认识的学科术语(像历史课的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科学课的 “photosynthesis”),提前查词典记牢意思,这样上课听到时就不会卡壳;如果老师提前发了课件(PPT),可以打印出来,在空白处提前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上课就盯着这些重点听,目标更明确。比如数学课要讲 “函数图像”,提前搞懂 “slope(斜率)”“intercept(截距)” 这些词,上课听老师讲计算方法时,就不用再分心猜术语意思了。
课上别硬撑,“主动借力” 比硬扛着强。如果没听清老师的话,不用怕麻烦,举手问一句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能再讲一遍吗?)或者 “Could you speak a little slower?”(能讲慢一点吗?),大部分美高老师都很愿意配合 —— 他们知道国际生需要适应,不会觉得你提问是 “能力不够”。另外,记笔记别追求 “全”,重点记 “关键词 + 简单逻辑”:比如老师讲历史事件,先记下时间、人物、核心事件,至于细节描述,课后再补;如果跟不上记笔记,也可以悄悄用手机拍一下老师的板书或课件(提前跟老师说一声更礼貌),避免因为忙着写字漏听后面的内容。还有个小技巧:盯着老师的手势和表情,很多时候肢体语言能帮你理解意思,比如老师说 “contrast these two theories” 时,比出 “对比” 的手势,你就能大概猜到是要 “比较两个理论的不同”。
课后及时 “补救”,别把问题攒着。如果课上有没听懂的部分,当天就解决,别拖到第二天。最简单的方式是找老师 “搭个茬”—— 比如下课留 10 分钟,或者发邮件约个课后时间,跟老师说 “今天课上关于 XX 部分我没太明白,能再讲一下吗?”,老师通常会用更简单的语言再解释一遍,甚至给你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如果不好意思找老师,也可以找同学帮忙:比如和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组队,每天花 20 分钟一起复习当天的内容,你没听懂的地方,可能同学刚好记下来了,互相讲一讲,不仅能补知识,还能练口语。另外,很多美高会给国际生提供免费的语言辅导课(比如 ESL 支持),或者有专门的学习中心,里面有学长或老师能帮你梳理课堂内容,别错过这些现成的资源。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别害怕 “犯错”,多抓住 “开口练” 的机会。比如课堂讨论时,哪怕只能说一两句话,也可以试着参与 —— 比如老师问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idea?”,你可以说 “I think it’s similar to what we talked about last class, like XX”,不用追求说得完美,重点是让耳朵和嘴巴慢慢适应学术语境。平时在食堂和同学聊天、跟寄宿家庭交流时,也可以主动聊起课堂内容,比如跟寄宿家庭说 “今天科学课学了植物怎么制造能量,有点难但很有趣”,哪怕表达不流畅,多说说也能帮你更熟悉相关词汇,下次上课再听到时,就会觉得亲切很多。
最后要记得:听不懂课不是 “能力问题”,只是 “适应问题”。大部分国际生刚去美高,都要花 1-3 个月才能基本跟上听课节奏,有的甚至需要更久,这很正常。不用跟别人比进度,也不用因为一次没听懂就焦虑 —— 每天比前一天多听懂一个知识点、多记住一个术语,就是进步。慢慢的,你会发现:老师的口音好像不那么陌生了,学科术语也眼熟了,不知不觉中,就能跟上课堂的节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