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黄浦江畔的上海迎来了一场关乎人类未来走向的思想盛宴——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正式启幕。在这一汇聚全球智慧的舞台上,一位白发苍苍却目光如炬的科学家登台发言,他正是被誉为“深度学习之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这位多伦多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以《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为题,展开了一场关于技术奇点、意识本质与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辨。他的声音不仅回荡在上海世博中心,更在全球科技界激起深层涟漪。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大会不仅是技术展示的窗口,更成为观察国家AI实力的重要镜像。而加拿大,这个常被外界视为“低调的技术大国”,正通过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前瞻的国家战略和系统化的人才布局,在全球AI版图中稳步确立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果说辛顿代表了加拿大AI的“思想高度”,那么蒙特利尔大学的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则体现了其“伦理深度”。两位图灵奖得主虽分处不同城市,却共同构建起加拿大AI发展的双核驱动:一边推动算法边界不断突破,一边倡导建立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他们在本届WAIC上隔空呼应的风险预警与安全架构构想,并非偶然,而是加拿大长期坚持“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并重”理念的自然延伸。
这一切的背后,是自2017年起实施的“泛加拿大人工智能战略”(Pan-Canadian AI Strategy)所提供的制度支撑。作为全球初代AI专项战略,该计划率先布局三大核心研究中心:由本吉奥领衔的蒙特利尔学习算法研究所(MILA)、依托多伦多大学建立的矢量研究所(Vector Institute),以及扎根西部的阿尔伯塔机器智能研究所(AMII)。这三驾马车不仅形成了东西联动的科研网络,更吸引了包括谷歌、Meta、NVIDIA在内的国际科技巨头设立实验室,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4月加拿大政府追加24亿加元的重大投入,标志着该国已将AI上升为国家战略资产。这笔资金不仅用于支持前沿基础研究,更聚焦于青年人才培养、初创企业孵化及跨国合作平台建设,旨在打造一个可持续、高韧性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在这一体系中,多伦多大学无疑扮演着“引擎角色”。其计算机科学专业长期稳居全球前列,本科阶段即开设人工智能方向课程,涵盖逻辑推理、知识表示与强化学习等核心模块;研究生层面的应用计算科学硕士项目(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Computing)更是以产业对接为导向,设置人工智能、医疗AI等细分路径。课程内容涵盖从航空航天状态估计到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实战训练,强调理论与工程能力的双重锤炼。
更为难得的是,该项目实行“学术+实践”双轨制培养模式,学生需完成为期八个月的行业实习,历届毕业生实习获取率达100%,平均薪酬达6.5万加元,合作单位包括贝塞默 Venture Partners、Shopify AI Lab 及多伦多综合医院智能诊疗中心等头部机构。
对于有志于投身AI领域的中国学子而言,加拿大正日益成为兼具教育质量、移民友好度与职业发展潜力的理想目的地。然而竞争也日趋激烈——以多大为例,申请者须持有相关理工科背景,末年成绩需达到B+以上(约77%-79%),且需展现出扎实的数学建模与编程能力。随着近年来申请人数持续攀升,提前规划学术路径、积累科研或项目经验已成为成功入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加拿大并非仅靠几位杰出科学家撑起AI门面,而是凭借顶层设计、机构协同与教育输出,构建起一套完整而稳健的技术发展范式。它不追求短期热度,却在静水流深中塑造着影响未来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