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赴海外留学,考验的不只是学术能力,更需要在生活适应与心理调节上完成一场各个方面的成长。
“去美国留学会不会不安全?” 这个问题,早已成为众多计划留学家庭绕不开的核心关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美国高校在安保工作上投入甚多,为学生筑牢了安全防线 —— 从严格的校园门禁管理,到 24 小时不间断的校警巡逻,再到免费的夜间接送服务与即时响应的安全热线,这些措施让留学生能更安心地投入学习与生活。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启航计划」的何导师,她目前正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U)攻读康复作业治疗博士学位。结合自身真实经历,何导师将从 “安全” 这一核心话题切入,和大家聊聊在圣路易斯学习生活的日常 —— 不仅会分享实用的风险应对技巧,更会讲述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建立安全感、稳步成长的心路历程。
注:本文将以First人称呈现,下文的 “我” 均指代何导师。
自我介绍
我是启航计划的何导师,现在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读博,研究方向是康复作业治疗。
圣路易斯这座城市,在美国并不算安全指数高的地方。之所以给人这样的印象,和它复杂的社会背景分不开 —— 比如历史上遗留的种族隔离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还有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它的安全口碑。
但这并不代表在这里没法安心读书、好好生活。作为一名在这里学习生活的留学生,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给大家展现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圣路易斯。
WashU 为保障安全所做的努力
当初收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录取通知时,我父母最担心的就是我的人身安全。因为我不会开车,平时出门只能靠步行,这无疑让生活多了几分不确定性,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不过学校早就考虑到了这些情况。WashU 专门为新生开了一场主题为 “如何在圣路易斯安全生活” 的 Zoom 指导会。会上老师提到,学校里每一栋教学楼,甚至每个教室都装了门禁系统,学生必须刷校园卡(badge)才能进入,这一措施从根源上保障了校园内部的安全。
除此之外,老师还介绍了校园保卫处(Protective Service)—— 如果我们在校园范围内遇到任何危险情况,随时可以打电话向他们求助。
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不少贴心的安全服务,比如 “夜间安全接送服务”(after-hour safe ride)。这项服务专门针对学生夜间出行需求,覆盖范围包括校园及周边区域。需要使用时,我们直接给校园保卫处打电话,告知自己在哪个教学楼等车、要去的目的地,学校的接送巴士就会及时赶来。非高峰时段等待时间一般不超过 10 分钟,就算是高峰时段,也不会超过半小时。
突发小插曲
尽管有这些完善的安全措施,偶尔还是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
记得有天晚上 10 点半,我和同学从图书馆学习结束,打电话叫了夜间安全接送车,之后就在校内的咖啡馆里等车。
没过一会儿,我们发现咖啡馆里来了几个看起来不像本校学生的人。正当我们提高警惕观察时,有个女人站在需要刷校园卡的门禁门口喊,看样子是想让我们帮她开门。
我和同学还在犹豫要不要帮忙,旁边几个孩子突然冲过去给她开了门。她进来后径直走到我们面前,开口就问有没有钱。为了避免发生冲突,我试着用中文搪塞,说 “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可她接着用英文问 “can you help me?”,我继续用中文反问 “你想要什么”,她这才直接说 “money”。
因为不确定她会不会有过激行为,我和同学当即决定离开。好在这时学校的接送车刚好到了门口,把我们安全送回了公寓。到家后,我们first时间给校园保卫处打了电话,告知有可疑人员在校园内徘徊。
接线员非常重视这件事,详细询问了那些人的外貌特征,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随后立刻去调取监控回放、定位可疑人员,还安排校园警察把他们带离了学校。
大概一周后,我还接到了保卫处的回访电话,工作人员特意询问这件事有没有对我的心理状态或学业造成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我对学校的安全体系多了一份深深的信任。
过来人的小总结
现在我已经在圣路易斯生活第二年了,慢慢适应这里的节奏后才发现,它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 “危险城市”,反而有着自己的活力与温度,当然也伴随着一些成长挑战。
安全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时刻关注,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学会了更理性地评估风险、更主动地寻求帮助,也更懂得如何有意识地保护自己。
如果你也在考虑申请 WashU,或者即将前往治安口碑不算理想的城市留学,不妨记住一句话:恐惧往往源于未知,而安全感,大多来自充分的准备。
写在最后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想了解美国其他城市的安全情况,欢迎在后台私信小助手咨询。
当然,要是你有更多关于美国硕博留学申请、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实习科研、GPA 提升、暑研暑校、本科转学或专升硕等方面的问题,也随时可以通过后台微信私信小助手,联系我们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