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时,总感觉老师是严肃的、严格的、不好接近的……
但作为老师时,特别想大声说:刻板印象要不得!!!
为了破除大家对教师的“刻板印象”,重新认识鲜活有趣的老师。星球酱化身前线记者,带大家走近科学老师,聆听老师最真实的想法,了解最专业的职业态度和最鲜活的个性!
今天采访到的首位老师,就是我们性格超级好、授课特有趣的——韩笑老师!
“用语言,连接学生与世界”
Q: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教师?
A:成为老师,是偶然也是必然。
说来很简单——因为热爱。
大学时我就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语言问题,看到别人因为我的解释而豁然开朗的瞬间,我会由衷地开心。
“为什么是「は」不是「が」?”
“为什么是「だからといって」不是「にもかかわらず」?”
原理讲清楚之后,对方眼睛一亮的那个瞬间,会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毕业后,我希望把这份“让人理解得更轻松”的能力,变成一种职业,一种影响力。“要不干脆做一名老师吧,能讲得明明白白的那种”。于是,我选择成为一名日语教师。
Q:是什么让你走上了日语教学这条路?
A:与日语的缘分,是从兴趣到专业。
最初接触日语,是初中时看了一部叫做《全职猎人》的动画,当时对它精妙的的故事情节、作画、动作分镜狠狠吸引,自然也希望能自如使用角色们的语言,就这样日语学习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于是进入大学时就选择了日语专业。
日语的“声音”无疑是动听的,是柔和富有节奏感的,但真正让我坚持下去的,是日语背后那套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学习日语、拆解日语像是在搭积木的过程,而我刚好对这种系统性特别上瘾。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日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入口。热爱与学习、语言与文化,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希望带着学生一起走进这个世界。
Q:你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A:教语言,也教思维。
我始终认为,语言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词对句”,更重要的语言逻辑的对应与转换。
从入门阶段起,我就会引导学生建立表达意识——不仅要“学得懂”,更要“用得出”。鼓励大家张口说、动笔写。犯错没关系,语言本来就是靠用来练出来的。
所以我的教学节奏比较“实用主义”——会讲,也要能翻;能背,更要能改写成自己的话。
不论是初学者,还是备考N1/N2的高阶学生,我都会帮助他们系统梳理语言结构,理解其背后的思维逻辑。这才是真正把语言“变成自己能力”的过程。
Q: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以学生视角思考,引导学生兴趣。
在教师的身份久了,有时难免会忘记初学者的感受。为避免对学员“理所当然”地教学,我会时不时去听一些其他小语种的入门课,尽量和学员的感受同步。
另外还会去设想,如何针对缺乏兴趣基础、但出于实际需求而学习语言的学员,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
答案就是“结果导向”和“奖励机制”。学生想学,往往不是因为老师讲得多难,而是他觉得“这个我能学会”“这个我能用得上”。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得懂、说得出、翻得顺”,把文法讲成“有用的技能”,将翻译方法规则化套路化,再利用大量的同类、延伸练习,加强熟练度的同时建立学生自信心。
只要学生发现“学完真的能派上用场”,兴趣和成就感自然就来了。一旦语言开始“有用”了,学习就会变得主动。
Q:有没有哪位学生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A:“我会了。”
印象最深的是我曾经教过的一对一L同学,他是从高二下学期转学日语、零基础起步的高考生。英语成绩长期徘徊在70分左右,成为他接近理想大学的最大短板。为了改变现状,他选择用日语参加高考。
起初他连假名都记不住、单词混淆严重、对语言逻辑也非常执拗,常常陷入“认死理”的困境。
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哪怕由于需要走读,上课安排在每周三次深夜22:00–23:30,也从未缺席。
针对他的词汇、语法、写作问题,我设计了“语境记词”“拆句重组”“作文改写”等系列训练,逐步建立起语言感与表达力、帮助他走出了困境。
高三那年,他的作文结构清晰、语言自然,最终以日语120+的高分顺利考入理想大学。
他对我说:“我没想到,自己真的能用另一种语言,写出一篇让别人读得下去的文章。”
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夜课、讲解、引导、批改——全都值得了。
Q:有没有哪件事让你特别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的意义?
A:“老师,你替我给他说。”
刚踏入这个行业时,我以为“教学”的核心就是传授知识、提升分数。
直到有一天,一位家长找我沟通,说孩子最近学习状态不稳定,希望我多帮忙督促一下。我点头答应,本以为只是一次常规的家校沟通,却没想到对方补充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有些话我们家长不好逼得太紧,真要因为学习伤了母子情分,得不偿失。”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教师的角色不只是“教知识的人”,也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缓冲地带,甚至是沟通的桥梁。
在我们专注教学成绩、关注学生能力的时候,家长其实也在努力守住关系、维护亲子之间的情感平衡。
而我们老师,恰恰可能是那个既不带情绪、又有影响力的“第三方”。
这件事也深刻改变了我对教学的理解。从那之后,我不再单纯地把课堂看作“知识传授的场”,而是更重视每一个学生背后所处的环境与心理状态。一切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人被理解、被尊重的基础上。
“教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育人”更包含着情感、信任和陪伴。
这让我更加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走得远、扎得深的教育。
Q:和学生相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A:勇气与好奇。
学生身上有很多我曾经没有的东西:敢问问题的勇气、不怕出错的态度、对世界的好奇心。
和他们相处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不断打磨自己、保持敏感度和学习力的过程。我们在语言上互相理解,在成长中互相陪伴。
Q:未来,你最想在教学中尝试什么?
A:探索更多可能。
我希望探索更多“输入到输出”闭环式教学,比如通过主题式写作、项目型翻译练习、模拟场景口语等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多样性、针对性、趣味性,把知识和实际表达连接得更紧密。
语言的尽头不是考试,而是交流。我希望我的课堂能成为学生练习“真实沟通”的训练场。
以上是前途出国小语种顾问为您总结的““新东方明星教师专访丨用语言,连接学生与世界”——韩笑老师!”,如需进一步了解,或有任何相关疑问,欢迎点击【在线咨】,以便给您进行专业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