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研究生的同学大多知道要写 PS(个人陈述),但当你打开申请系统,会发现还有一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题目:
-
“How would you contribute to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in our program?”
-
“Have you faced any educational, economic, or personal hardships?”
-
“Do you identify with or represent any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很多学生下意识反应是:我没有这种背景,我要怎么写?
别急,这类问题并不是“身份认证”,而是学校希望了解:
👉 你是否有同理心、是否能理解不同群体,以及你会怎样在未来的学术或社区中积极贡献。
💡 那么,中国学生可以写什么?
① 教育经历中的差异
-
来自非一线城市,学校资源有限,但依然努力寻找科研/竞赛机会。
-
在大班化教育里主动寻求个性化学习方式。
👉 这说明你能在教育环境不均衡的情况下,保持自驱力。
② 跨文化适应
-
交换生、暑期项目中,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
-
社团里负责 bridging role,把中英文资料互译,帮助团队沟通。
👉 展现你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③ 社区与志愿服务
-
曾经参与支教、公益、社团,帮助教育资源匮乏的孩子或弱势群体。
-
在学生组织里推动过 gender balance / mental health awareness。
👉 体现你对公平和包容的关注。
④ 独特的成长背景
-
家庭成员从事特殊职业(如军人、医生、教师),对你价值观的影响。
-
你在成长中面对过的挑战(经济压力、健康困境、家庭责任)。
👉 不必“惨”,关键是你如何面对挑战,并由此形成 empathy。
📌 招生官真正想看到的是什么?
-
不是身份,而是态度
他们并不是要你证明自己属于某个少数群体,而是要看到你是否有意识和行动去理解、尊重和帮助不同的人。 -
不是标签,而是经历
比起喊口号,更打动人的是真实经历。哪怕是一次帮助留学生同学适应课堂的经验,也比空洞的价值观宣言更有说服力。 -
不是炫耀,而是反思
写 diversity essay,不是强调“我多么excellent”,而是通过经历说明:“我学会了什么 → 我为什么在意 → 我将如何带到未来的学习社区。”
✨ 写在最后
Diversity Essay 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展示你人格厚度的窗口。
它让招生官看到:除了 GPA、分数、实习之外,你是一个能共情、有责任感、懂得尊重差异的人。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类题目,不要慌,问问自己:
-
哪些时刻让我意识到资源或机会的不平等?
-
我是否曾经主动帮助过别人?
-
这段经历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
答案,其实早就在你的人生经历里了。
📌 互动话题
你遇到过最难写的“多样性/包容性”题目是什么?你是怎么处理的?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