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香港城市大学(港城)正式开放26fall所有专业申请通道。此前“雅思要求从6.5降至6.0”的政策调整,叠加“全专业同步开放”的动作,标志着港城在激烈的留学申请竞争中主动释放“抢人”信号。然而,政策红利背后暗藏申请策略的博弈,不同背景的学生需结合自身情况精准规划,方能在“降分潮”中把握先机。
一、政策解读:降分不是“放水”,而是“精准筛选”
港城此次将大部分硕士项目的雅思要求从6.5(单项不低于6.0)统一降至6.0(单项不低于5.5),是近年来香港高校罕见的大规模语言政策松绑。这一调整并非简单降低门槛,而是针对两类群体的“定向利好”:
1. 语言成绩短板但学术能力突出的学生:例如双非院校中GPA 85+、有科研或实习经历,但雅思长期卡在6.0-6.5之间的申请者,此次政策直接为其打通了“递交门槛”;
2. 跨专业或工作党申请者:此类群体往往因备考时间有限,语言成绩难以达标,降分后可提前占位,后续通过刷分或语言班补足短板。
需警惕的是,热门文社科专业仍“坚守高位”:传媒、法学、国际研究等竞争激烈的项目,雅思要求仍维持6.5,部分细分方向(如LLM、全球传播)隐性要求7.0。这意味着,语言成绩仍是文社科筛选的核心指标,“降分”主要利好理工科、商科(非金融/会计方向)及交叉学科。
二、申请策略:三类学生的“时间窗口”博弈
港城历来遵循“先到先审、滚动录取”原则,早申请(9-11月)的录取率通常高于后期(次年1-3月)。但“开放即冲”并非不变公式,不同背景学生需差异化决策:
1. 双非学生:“早申即王道”,用时间换机会
双非院校学生在港校申请中常因“院校背景”处于劣势,而港城向来对双非学生相对友好(往年录取案例中,双非GPA 85+、有对口实习者占比约30%)。此次降分后,双非学生需抓住9-10月的“黄金递交期”:
-材料准备优先级:先确保核心材料(成绩单、推荐信、PS)打磨到位,雅思6.0可作为“敲门砖”递交,同时备注“雅思成绩更新中,预计11月补递6.5+分数”;
- 专业选择避坑:避开商科(如金融、会计)、传媒等“卷王专业”,转向理工科(数据科学、工程管理)、文科中的小众方向(如语言研究、教育心理学),或交叉学科(如智能建造、环境科学),此类项目竞争压力较小,早申优势更明显。
2. 985/211学生:“保底需谨慎”,避免“留位费困境”
985/211学生若以港城为“保底校”,盲目早申可能面临“甜蜜的烦恼”:港城通常在11月起陆续发放offer,要求1-2周内缴纳3-10万港币留位费,而此时港大、港中文等梦校的申请结果尚未出炉。
因此,建议:
- 递交时间延后至12月:利用985/211的院校优势,在其他高校申请进入“白热化”阶段时递交港城,既能避免过早占用留位费资金,也能凭借“较晚递交但背景突出”的对比优势,争取更高奖学金概率;
- “带保底”:例如申请港城商科时,可同时递交“金融数学”和“运营与供应链管理”(保底),利用同一学院内的录取偏好差异,提高整体成功率。
3. 雅思6.0“压线党”:“先占位+后补分”,警惕“隐性门槛”
部分学生误以为“雅思6.0即可稳录”,实则忽略了港城的“隐性筛选标准”。根据往年数据,即使语言成绩达标,GPA低于80(985/211)或85(双非)的申请者,仍可能因“学术能力不足”被拒。因此,雅思6.0学生需做好“两步走”:
- (9-10月):递交申请时附上现有雅思成绩,同时在PS中强调“语言学习计划”(如已报名11月雅思考试、参加语言培训班等),向招生官传递“积极补分”的信号;
- (11-12月):若收到“conditional offer”(条件录取),需在规定时间内补递6.5+成绩;若未收到,可主动联系招生办更新语言分数,争取“二次审核”机会。
三、风险预警:降分带来“申请量激增”,GPA和文书成“新战场”
雅思降分必然导致申请人数“井喷”。参考2023年港中文某理工科项目将雅思从6.5降至6.0后,申请量暴涨120%的案例,港城26fall的申请人数预计增长80%-100%。当“语言门槛”不再是筛选瓶颈,GPA和文书将成为新的“分水岭”:
- GPA“底线”需上浮:双非学生的“安全线”从往年83+升至85+,985/211学生需确保80+(若申请热门专业,建议83+);
- 文书需“去模板化”:港城招生官尤其看重“职业目标与项目匹配度”,例如申请“商业信息系统”专业,需在PS中结合实习经历,说明对“数据分析+商业决策”的理解,避免泛泛而谈“对香港的向往”。
此外,面试比例可能提升:为应对“高分低能”风险,港城或增加面试环节(尤其是商科和理工科),通过口语交流(即使雅思已达标)考察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英语实际应用水平。
四、总结:理性看待“降分”,用“策略”对冲“竞争”
港城26fall的“降分+全开放”政策,本质是留学申请“内卷化”下的一次“政策突围”。对学生而言,与其纠结“是否开放即冲时间冲”,不如回归申请的核心逻辑:院校选择匹配自身背景,材料质量体现真实优势,时间规划规避潜在风险。
双非学生需“以早申补背景”,985/211学生需“以策略避陷阱”,而所有申请者都需牢记:语言成绩只是“入场券”,GPA、实习、文书才是决定最终录取的“核心筹码”。
2026fall的港城申请,注定是一场“速度与精度”的较量。唯有精准定位、果断行动,方能在“降分潮”中脱颖而出,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录取通知书上的“Congratula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