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于今日(2025年9月17日)正式发布《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其中教育政策调整备受关注。报告明确宣布:自2026/27学年起,每所资助专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费就学人数上限,将由相当于本地学额数目的40%提升至50%!
同时,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的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也将由100%增至120%。
这一政策调整是在2024年已将限额从30%提升至40%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非本地生招生限制。
报告特别强调,政府每年提供的15000个资助学额将完全保留给本地学生,确保本地生入读资助课程的现状不受影响。对于内地学生而言,这一政策意味着赴港深造的录取机会将显著增加!
下面一起关注《2025施政报告》关于教育重点说了啥?了解:在去年的政策额下,港八大录了多少非本地生?以及不同阶段的内地生如何把握机会,抓住政策红利期?
《2025施政报告》
关于教育的重点部分
放宽自资收生限制
• 明确维持每年 15,000 个资助学额给本地生,至于非本地生以自费方式留学香港的非资助学额会获准增加。
• 由 2026/27 学年起,每所资助专上院校授课课程招收非本地生的自费就学人数上限,由相当于本地学额数目的40%增至50%。
• 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的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由100%增至120%。
• 继续与内地积极探讨进一步优化自资专上院校招收内地学生入读学位课程的安排。
• 放宽限制,允许非本地学生(持有学生签证╱进入许可者除外)报读兼读制副学位、学士学位或研究院研究课程,鼓励他们持续专业发展和进修。
与内地职专互认
继续与内地积极探讨落实香港和内地互认副学位程度学历,有助两地职专毕业生跨境求职或进学。
直资学校可申请上调非本地生人数
教育局将以试点形式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班级数目及每班学生人数,透过学生自资入读模式,加大录取持学生签证的非本地学生。
增加学生宿舍供应
透过宿舍发展基金资助大学继续增建宿位,预计共可提供超过14,300个学生宿位。
综合来看,这些政策不仅扩大了招生规模,更在招生模式、课程设置、学历互认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优化创新。
对于内地学生而言,这意味着赴港留学的选择更加多样、途径更加便捷、机会更加丰富。特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院校,以及商科、工程、医学等热门专业的录取竞争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为内地学生赴港留学创造了黄金机遇。
在去年的政策额下,
港八大录了多少非本地生?
据香港“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统计资料显示,2024/25学年,由香港政府通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八所院校非本地学生人数达到了26,643人。
其中,香港大学在2024/25学年的非本地生占30.4%,达到7,034人;香港中文大学的非本地生占21.7%,达到4,701人;香港科技大学的非本地生占28.5%,达到3,610人。
新东方欧亚教育于8月发布的《2025新马港澳录取数据报告》显示,2025申请季新东方学员共获得香港八大高校录取通知书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这一增速也侧面佐证了香港高校整体招生规模的扩张幅度。
不同阶段的内地生
如何抓住政策红利期?
香港高校扩招趋势已经明确,内地学生赴港留学正进入一个难得的"政策窗口期"。
本科申请者
对于高考成绩达不到直申港校本科直入的学生,应重点关注新政允许直资学校上调非本地生录取比例的机遇,通过副学士课程桥接香港名校本科。新政下,副学士与内地学历互认进程加速,更增加了该路径的吸引力。
当前,副学士课程成为进入香港高校体系的重要跳板。新东方欧亚专门为这一学生群体提供课程选择、语言提升、面试辅导等全面服务,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副学士课程后成功衔接香港名校本科。
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以上50分的学生重点冲港前三院校,而一本线附近的学生可重点关注港四至港八的扩招专业,把握授课型课程非本地生限额提升至50%的窗口期。
新东方欧亚教育数据显示:今年港前三录取学生中,大部分家庭规划了至少2种本科路径。
如何突破当前赛道,抢占名校席位? 新东方欧亚结合最新录取政策与录取案例,梳理了4大港校本科路径——
①高考+DSE双轨制:用中文冲击香港名校
②高考+AST通道:用中国标准直通名校
③香港副学位→名校跳板:低分逆袭的黄金路径
④IB/A-Level等国际课程
硕士申请者
硕士申请者迎来重大利好,研究院课程120%的扩招幅度为各类背景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GPA3.0以上学生可重点申请研究型硕士和博士课程,利用新政提供的额外20%名额优势。
在职人士
在职人士则可关注兼读制课程放宽的政策红利。新政放宽了兼读制课程的修读限制,这为在职人士创造了宝贵机会。
拥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申请者可以考虑兼读制硕士,既能保持工作收入,又能获得香港学历,实现工作深造两不误。
最后,无论哪个阶段的申请者,都应尽早启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