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官真的会“翻旧账”吗?
时间成本
1、一个申请季,一位阅读员每天看30+份档案,80%案例只提取“拼分”写入Excel,随后进入GPA+文书+推荐信的综合评分。
2、跃迁阈值
如果总分跳幅≥250分(或ACT≥4分),系统会自动标“significant score increase”,阅读员会点进时间轴,确认是否有间隔年、培训项目、违规记录。
3、诚信红线
连续五次考试都在±30分徘徊,第六次突然1600,且写作/语法单项提升100+——这类“垂直升空”会触发额外审核,可能要求提供辅导记录或考试中心说明。
结论:正常三段式进步(1200→1350→1500)被视为“努力曲线”,不会被扣分;相反,它还能强化“成长叙事”。
刷分次数的“心理红线”到底几次?
3次以内:安全区,主流。
4-5次:需给出“合理动机”,别让招生官觉得你“考试成瘾”。
6次以上:除非每次都有明显进步,否则建议停止,用Test Optional兜底。
分数增幅>考试次数。只要曲线向上,五次并不比三次吃亏;增幅平缓,两次也显多。
送分战术:如何让低分“隐身”
确认学校政策
若官网写“Score Choice allowed”,大胆只送两次;
若写“All scores required”,仍可使用CB的“Send All”功能,但系统只显示拼分,阅读员不会主动深挖PDF。
拼分 vs 单次分
拼分高于单次:送全部,让系统自己合成;
拼分低于单次:只送单次(即使学校允许拼分,也可选择不拼)。
时间差
12年级开学前把“最终版”成绩送一次即可,避免10年级低分提前进入档案。
可以考三次,也可以考五次,只要每一次脚印都比上一次更高,且你能讲清“为什么向上”,招生官就会把这条曲线视作你未来大学四年的“成长预告片”。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留学资讯,欢迎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