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版图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实施以来,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的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它肩负着推动教育创新、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坐落于广州市南沙区,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也是广州 “双核” 之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校园占地约 1,669 亩(111.3 公顷),分两期开发。目前,一期占地约 636,000 平方米(63.6 公顷)已全面投入使用,现代化的建筑错落有致,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校园的设计遵循国际标准和科大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校园理念,将自然与建筑和谐统一,致力于打造绿色智慧校园。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校区毗邻广深港高速铁路庆盛站,从香港西九龙出发仅需 30 分钟即可抵达,交通的便利性为两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 “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 的框架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紧密合作,共同构成 “香港科技大学 2.0”。两校在师资队伍、学位课程和教学标准上保持一致的高水准,通过跨校区师资联盟开展合作,共享课程、实验设施和设备,携手开展研究项目。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术、行政和知识转移过程的效率和互补性,更为培养符合国家需求、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跨学科、多元化高端人才奠定了基础。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学科建设上独树一帜,以发展融合学科为特色。学校设有四个枢纽,分别是功能枢纽、信息枢纽、系统枢纽和社会枢纽。在功能枢纽下的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EOAS)学域,刘易教授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在地球科学领域期刊《Nature Geoscience》发表的《Carbonate weathering enhances nitrogen assimilatory uptake in rivers globally 》一文,首次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通过调控溶解无机碳(DIC)增强河流氮同化吸收的作用机制,为全球河流生态治理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一成果的取得,正是得益于学校跨学科交叉以及国际合作的优势,串联起环境科学、数据科学、地球科学、微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创新链,与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印尼布拉维亚大学等密切合作,才得以突破局部认识,产生具有全球解释力的成果。
在本科教学方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同样亮点纷呈。学校秉承 “全人教育” 和文化浸润育人理念,打造通专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 “通识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专业主体课程”,并通过书院教育、讲座论坛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实行本科大类招生,分阶段培养。学生在前两学年不分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各类专业导论知识,发掘个人志趣,再于第二学年末自主选择专业,第三学年深入学习所选专业。到了第四学年,学生还将修习专业延展课程以及跨学科融合的专业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融合学科思维。此外,学校倡导弹性学制,设有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和本博连读培养方案,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的优势,学校汇聚合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产业实训项目,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崭露头角。2025 年 3 月 30 日至 4 月 3 日,在计算机系统领域 CCF A 类国际顶会 EuroSys 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高性能机器学习实验室的研究成果《SpInfer:利用低稀疏度在 GPU 上实现高效 LLM 推理》脱颖而出,获评 EuroSys 2025 论文奖。该研究针对大语言模型(LLM)推理效率难题,创新性地提出高性能框架,将非结构化剪枝的理论优势转化为实际性能提升。这一成果标志着港科大(广州)在计算机系统领域的重要突破,展现了学校强劲的学术竞争力。
展望未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继续秉持创新、融合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向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必将在世界教育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