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于近日发布了全新研究报告——《为何科技需要艺术家:40个国际视角》(Why technology needs artists: 40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艺术家、文化机构与创意产业如何推动科技的发展,并汇集了来自五大洲、24个国家的56位领军人物的观点和案例,展示了艺术与科技交汇中涌现的丰富可能。
艺术家在塑造未来科技中的角色
报告指出,艺术家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推动者与实验者。他们在人工智能、游戏、数字工具等前沿领域的实践,让科技更具包容性、更具文化多样性,也更贴近人类生活。艺术的介入,让科技不只是效率和资本的工具,而是关乎记忆、身份与未来想象的创造性实践。
艺术家推动跨领域的技术进步
艺术家创造社会与经济双重价值
艺术家将文化多样性融入技术,构建更具韧性的网络
艺术家提出充满希望的未来社会与技术
来自全球的真实案例
报告收录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例如:
在中国,艺术家徐冰将两颗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展示艺术作品。
在肯尼亚,Chao Tayiana Maina利用数字技术保存和传播非洲被主流叙事忽视的历史。
在英国,作曲家Robert Laidlow与交响乐团合作实验AI音乐模型。
这些实践不仅扩展了科技的应用边界,更启发人们重新思考“科技为谁服务”“未来由谁书写”。
中国艺术家的身影
在本次报告中,多位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及华裔艺术家入选:
-
龙星如(Iris Long),曾获得中英文化连线基金(Connections Through Culture Grants),其“云下贵州”项目近期出版了实体书籍。
-
张哲熙(Gary Zhexi Zhang),跨越艺术与科技的研究者与创作者。
-
徐冰,以跨界艺术实验而闻名,其“太空艺术卫星项目”在国际引起广泛关注。
-
钟愫君(Sougwen Chung),加拿大籍华裔艺术家,以人机协作的绘画与表演闻名。
他们的工作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在全球科技艺术语境下的独特贡献——既关注本土经验,也回应国际议题。
艺术与科技的未来
《为何科技需要艺术家》并非仅仅是一份案例汇编,而是一个全球视野下的未来提案。它呼吁更多跨界合作,强调艺术在塑造人类与科技关系中的必要性:让科技不仅属于实验室与公司,更属于社会、文化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