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在用五年前的逻辑选校——冲商科、申金融、扎堆“王曼爱华利”——那可能从起点就错了。
过去十年,商科是留学的主旋律。超过60%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读商科或泛商科专业:金融、会计、管理、经济……人人都想进投行、做咨询、拿百万年薪。结果就是——商科申请卷到飞起,而理工科却常年“招不满”,甚至出现“破格录取双非”的离谱行情。
但时代变了。
金融行业红利退潮,投行裁员降薪,券商缩编,曾经风光无限的“金领赛道”如今举步维艰。香港市场尚有保险业在缓慢复苏,但整体来看,“商科=高薪”的黄金公式早已失效。国内家庭开始冷静:花百万留学,换一个起薪1万、随时被优化的岗位,真的值吗?
于是,学生和家长的目光开始集体转向。EE、机械工程、自动化、AI、计算机科学、机器人……这些带“电”、带“码”、带“智能”的专业成了新宠。
连文科生都在想办法转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计算社会科学,只为离“技术”近一点,再近一点。
而这一波转向,早已被QS2026的排名变动精准捕捉。
最直观的变化是:理工强校全面崛起,商科主导的“老牌名校”集体失速。
帝国理工(IC)连续两年稳居全球第2,力压剑桥。这背后没有玄学——只有英国国家战略的明确指向:科技创新。AI、机器人、电池技术、量子计算……这些引领未来的领域,IC几乎全盘主导。它不仅是英国的“MIT”,更是全球科技竞赛中的关键玩家。而剑桥,尽管学术底蕴深厚,但在“应用型创新”的权重提升下,反而被IC的工程与技术优势压制。
不只是IC。布里斯托,过去常被调侃为“地方蛇校”,如今因全面转向科学与工程,排名强势回升;南安普顿、伯明翰、谢菲尔德、诺丁汉——这些曾一度跌出QS前100的红砖大学,也因强化理工学科建设,集体回归百强榜单。
反观另一面,曾经风光无限的“商科”们,正在经历断崖式下滑。
华威大学,WBS商学院曾是G5之外的“梦中情院”,如今却跌出全球前50。尽管它在就业市场上仍有号召力,但QS的算法已不再偏爱“单一强势商学院+综合一般”的模式。更惨的是兰卡斯特大学,那个曾让985/211学生趋之若鹜的“超级五星商学院”名校,如今几乎消失在主流申请视野中。曾经的“必申清单”,变成了“谁还申这个?”贝叶斯商学院、亨利商学院、雷丁商学院……这些名字,也逐渐沦为“上个时代”的注脚。
甚至连杜伦、圣安德鲁斯这类以人文社科见长的贵族院校,也在新排名中感受到寒意。它们学术氛围浓厚、学生满意度高,但缺乏科技转化能力,在QS的“科研影响力”和“雇主声誉”指标中逐渐掉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挂”?因为QS的底层逻辑变了。
过去,雇主声誉、毕业生就业率是商科院校的强项。像曼大、伯明翰、利兹这些学校,本地就业报告常年亮眼,校招企业云集。
但现在的QS更看重:科研产出、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AI与数字化转型——这些,恰恰是理工科的主场。
换句话说:你还在看《金融时报》的商学院排名,但世界已经转向了Nature、IEEE和GitHub。
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的留学选择,必须重新校准。
如果你还抱着“商科=稳妥”“名校=高薪”的旧思维,可能会发现:
你读的专业,毕业时已经过剩;
你上的学校,排名一年比一年低;
你想进的行业,正在大规模收缩。
而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那些紧跟科技变革、布局新能源、ESG、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的院校。它们不仅在QS榜单上持续受益,更在就业市场上掌握主动权。
所以,26Fall的你,别再盲目追“商科光环”了。看看IC,看看布里斯托,看看南安——它们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趋势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