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拜星乞巧、穿针许愿,寄托对技艺与姻缘的祈盼;而今年轻人则逐渐摒弃鲜花、钻戒与巧克力的“传统三件套”,拒绝为虚高价格和华而不实的仪式买单,转而追求更松弛、更本真的情感表达。他们或许一起下厨复刻家常味道,或许窝在沙发看一部老电影。这种“躺平式七夕”的兴起,折射出年轻人趋于理性、注重真实相处与社会价值的情感新趋向。
但当越来越多年轻人用“躺平”心态过七夕节时,殊不知,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在一些周边国家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习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国家有哪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七夕元素。
韩国 祭星祈愿,共盼丰收
在韩国,最俱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便是祭祀织女星。人们通过这一仪式,祈求提升手工技艺,尤其是织布的能力。七夕清晨,妇女们会摆上瓜果等祭品,虔诚地向织女星祈愿。祭祀的规模灵活多样,既有家庭内部的小型祭拜,也有集体共同参与的大型仪式。祭祀内容不仅表达对牛郎织女的敬意,也延伸为对亲友安康、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节日的饮食也别具特色,人们会准备面条、麦煎饼和蒸糕等传统食物。此外,晒书曝衣也是这一天的独特习俗:人们将衣物和书籍拿出来晾晒,这不仅是对物品的整理与保养,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日本同样拥有过七夕的习俗,称为“七夕祭”。一般认为,该节日起源于中国,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与中国注重爱情传说不同,日本七夕更强调祈求技艺精进,尤其是希望女孩们能拥有卓越的手工能力。自奈良时代起,宫廷与贵族阶层便开始仿效唐代风习,举办七夕祭、穿针乞巧、诗歌雅集等活动。
此外,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农历,现在的七夕节固定于每年公历7月7日举行,与中国仍按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有所不同。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
越南的七夕节庆祝活动集中在华人群体。节日当天,不少华人前往寺庙许愿祈福。胡志明市华人拜祭七夕所用的贡品多与中国南方地区相似,主要有:菱角、棋子饼、金钱饼、花生等,还有“禾秧”和“七姐盘”这两种与“牛郎织女”传说息息相关的贡品。许多年轻人还会在字条上写下对爱情与家庭的向往,于祭拜时默默许愿,希冀未来生活幸福美满。
但不同的是中国人把七夕视为情人节,越南人反而忌讳在七月中举行婚礼,因为他们害怕新郎、新娘会过着如同牛郎织女那样“两地分居”的生活。
七夕在东亚的流变,是文化传播“本土化”的典型范例。虽然各国提取了不同的符号与意义——中国重情、韩国祈福、越南续传统、日本偏童趣。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始终是人类共通的愿望:对美好的向往、对缘分的珍惜。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壹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七夕传统正以新的形式走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海外华人社区、文化机构乃至国际品牌也开始在七夕期间举办展览、市集与工作坊活动。
也许有一天,当你身在异国他乡,抬头看到那一道明亮的银河,就会想起牛郎织女星;想起这场七夕,原来还可以这样过!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