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澳门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澳城大”)作为博士阶段的学术平台,源于其在应用型研究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独特定位。作为一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公立大学,澳城大依托澳门的地理与文化优势,在旅游休闲管理、社会经济、文化创意等学科形成了鲜明特色。其与本地产业、国际机构的合作网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贴近实践的土壤。以下结合我的申请经历,分享一些具体的准备思路。
一、理解学校特色:从“学科定位”到“研究契合”
博士申请的关键在于找到个人研究兴趣与院校资源的结合点。澳城大的学科设置中,“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注重将理论与澳门及大湾区的实际需求结合。例如,旅游学院的“可持续旅游研究中心”长期关注城市旅游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与我硕士阶段关注的“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居民参与”议题高度相关。
我通过学校官网查阅了目标导师的近五年研究项目,发现其主持的“澳门社区旅游口述史”课题,与我的研究方向有交叉。于是,我在邮件中简要介绍了自己曾参与的地方旅游调研经历,并附上一份初步的研究框架,表达了合作可能性。这种基于具体课题的沟通,比泛泛而谈的“兴趣”更易获得关注。
二、材料准备:用“具体”替代“空泛”
- 研究计划书(RP):这是申请的核心。我的RP以“澳门老城区旅游开发中的居民感知研究”为主题,结构清晰:先以澳门文化局公布的“历史城区保护条例”为政策背景,提出“商业开发与社区生活如何平衡”的问题;再通过文献梳理,明确现有研究在“居民微观体验”层面的不足;最后计划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样本覆盖不同年龄段的本地居民。写作时,我避免使用模糊表述,例如将“研究具有价值”改为“可为老城区更新政策提供居民视角的参考”,让目标更具体。
- 学术背景补充:除了成绩单和学位证,我整理了硕士期间的课程论文(其中1篇获校级好论文)、参与的2次地方旅游规划研讨会记录,并简要说明这些经历如何帮助我积累调研方法与数据分析能力。
- 语言与资格:澳城大的博士项目有中文和英文授课两种模式。我申请的中文授课专业虽未强制要求英语成绩,但我仍提交了大学英语六级证书(480分),并在个人陈述中提及曾协助导师翻译英文文献,以证明双语阅读能力。
三、面试:展现“思考过程”而非“标准答案”
澳城大的博士面试通常包括RP陈述(10分钟)和问答(20分钟)。面试前,我反复演练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讲清研究逻辑,例如用“政策背景—现实矛盾—我的切入点”三句话概括RP核心。当被问及“如果居民不愿接受访谈怎么办”时,我没有直接说“会调整方法”,而是具体说明:“计划先通过社区居委会获取信任,再以‘居民故事征集’的形式开展非正式访谈,降低参与门槛。”这种细节展示了对研究可行性的思考。
此外,我主动向导师请教“澳门与内地城市的居民感知差异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并结合澳城大图书馆的“澳门社会研究数据库”资源,说明自己计划如何利用本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对研究资源的了解,让导师看到我的主动性。
写在最后
申请澳城大的过程,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博士阶段的核心是“独立研究能力”,而院校的选择,本质是寻找能支持这一能力成长的学术环境。澳城大强调“立足澳门、服务区域”的研究理念,其灵活的跨学科合作机制和贴近社会的课题资源,让我期待在这里开启更聚焦、更扎实的学术探索。
如果你也在准备申请,建议多关注学校的“学术活动”板块(如公开讲座、研讨会),通过这些渠道感受学术氛围;同时,保持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心”——真正的学术热情,往往藏在对细节的追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