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设置
该学习方向主要以 “人机交互与设计” 硕士项目为核心(本科阶段可通过相关选修课接触),学制两年,需修满 45 学分,课程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以人为本的设计与工程、信息学院、心理学系联合设计,分基础融合、领域细分、项目实战三个阶段:
- 基础融合阶段:
- “交互设计原理” 课程结合心理学与设计思维,讲解用户认知、行为逻辑与交互流程的关联,通过案例分析不同场景下的设计策略;“技术实现基础” 教授 Python、JavaScript 等语言及 Figma、Sketch 原型工具,帮助学生掌握从设计构思到数字呈现的技能;“用户研究方法” 系统传授问卷设计、深度访谈、可用性测试等技巧,培养从用户需求提炼设计痛点的能力。
- 同步开设 “跨学科工作坊”,每周 1 次小组实践,学生需完成 2 个短期项目,如简易健康类 APP 交互原型、智能设备界面优化,熟悉多学科协作模式。
- 领域细分阶段:
- “服务设计与系统思维” 聚焦复杂场景下的交互设计,如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探索患者就医流程的交互优化方案;“数据驱动设计” 结合信息学院资源,学习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工具,通过数据洞察优化设计决策;“沉浸式交互技术” 联合计算机学院,研究 VR/AR 技术在教育、娱乐领域的应用,掌握 Unity 引擎基础开发。
- 选修课程提供 “无障碍设计”“儿童交互设计”“可持续设计” 三个方向,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其中 “无障碍设计” 课程会与西雅图公益组织合作,为残障群体开发适配的交互产品。
- 项目实战阶段:
- 核心为 “联合毕业设计”,学生需组建跨学科团队(含设计师、工程师、心理学家),与企业或社会机构合作完成真实项目,往届案例包括 “老年人智能社区服务交互系统”“环保主题的沉浸式科普装置”;同时开设 “设计项目管理” 课程,指导学生把控项目进度、撰写商业提案,适配行业落地需求。
二、申请要求
- 学历与背景:需持有学士学位或等同学历,无严格专业限制,但偏好具备设计、计算机、心理学、工程等相关知识或实践经历者;非相关背景申请人需提交 2-3 个设计类实践作品(如自主开发的小程序、界面设计方案),证明学习潜力。
- 语言成绩:托福总分不低于 92 分(阅读、听力不低于 23 分,口语、写作不低于 22 分),雅思不低于 7.0 分(单项不低于 6.5 分),无语言预科课程,需达标方可申请。
- 申请材料:
- 成绩单:需提交所有就读院校的官方成绩单,非英文文件需附带经认证的翻译件,成绩单需体现数学、计算机或人文社科相关课程成绩,展现跨学科基础。
- 个人陈述:600-800 字,需说明接触交互设计的契机(如参与的项目、关注的社会问题)、选择该项目的原因(如跨学科培养特色、与职业规划的契合度),结合具体案例展现对交互设计的理解,避免空泛表述。
- 推荐信:2 封,推荐人可为本科授课教师、项目导师或实习负责人,内容需具体说明申请人的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如 “在 XX 项目中,申请人通过 XX 方法协调多角色需求,推动设计方案落地”。
- 作品集:通过在线平台提交,需包含 3-5 个作品,至少 1 个作品完整呈现 “需求分析 - 调研 - 设计 - 测试 - 优化” 流程,附文字说明创作背景、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可包含代码项目、设计草图、用户研究报告等,视频类作品单个不超过 50MB,图片类单个不超过 5MB。
- 申请流程:秋季入学申请截止日期为每年 12 月 1 日,材料提交后 5-7 周内收到初审结果,部分申请人需参加 45 分钟线上访谈,围绕作品集、跨学科协作经历及学习规划展开交流,3 月中旬公布最终录取结果。
三、学校资源
- 实践平台支持:校内 “交互设计实验室” 配备 VR 头显(Quest 3、HTC Vive)、眼动仪、生物反馈设备及 3D 打印机,学生可通过预约系统使用,实验室配备 3 名技术专员,提供设备操作与技术问题解答;“用户体验研究中心” 与亚马逊、微软等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用户测试场景,助力项目优化。
- 产业对接资源:每月举办 “科技与设计论坛”,邀请亚马逊、微软、Figma 等企业的设计师分享项目经验;与西雅图本地 50 余家科技公司、设计工作室建立实习合作,每年推荐 80 余名学生参与实习,部分实习项目可转换为 3-4 个学分;就业中心每年举办 2 场 “设计与科技招聘会”,吸引谷歌、Meta、Adobe 等企业参与,提供全职及实习岗位。
- 学术与文化资源:图书馆藏有 15 万余册设计类书籍、期刊,其中交互设计相关文献超 4 万册,涵盖设计史论、技术手册、行业报告;订阅 Figma、Adobe Creative Cloud 等工具的教育版账号,供学生免费使用;与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合作,学生可免费参观交互设计展览,参与跨界工作坊。
- 校友网络支持:毕业生多就职于西雅图及硅谷的科技企业、设计机构,学校搭建 “校友协作平台”,学生可查询校友职业路径、发起技术或设计咨询;每年 6 月举办 “校友返校日”,邀请毕业 3-5 年的校友分享职业发展经历,提供作品集点评、实习内推机会,部分校友还会组建创业团队,邀请在校学生参与项目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