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和在国内上学不同的是,国外留学需要面对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包括语言交流、人际交往还有学业进程,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很多留学生和家长都会重点关注人身安全问题、生活能否适应,学业是否跟得上,却经常会「忽略心理健康问题」。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完成求学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家长和留学生共同做好建设,为留学之路做好完善的准备。
NO · 1:出国留学需要的心理准备
1、合理预期
很多影视剧为了剧情需要,让观众看到的是一群留学生开心地在一起畅谈理想,毕业后就是职场精英,然而现实可能并没有那么光鲜靓丽。
出国留学只是人生的一个站点,是为了拓宽人生道路的一种途径,并不代表着成功。比起国内的学生,留学生还多了一项语言难关,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磨合。
国外的教育体制和国内不同,学生的自由空间很大,对学习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一般学生习惯了国内的应试教育,到国外后可能难以适应,导致学习成绩急速下 滑。
如果希望顺利毕业,你可能需要在学业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2、了解出国动机
行动前了解自己出国的原因非常重要,不管是提升学历还是拓宽视野又或者是精进语言,要有所侧重,这将会影响选择学习和到国外之后的生活。
有的学生看到同学出国,出于羡慕和跟风出国,也有学生是因为抗拒国内的考试压力,想绕过高考,类似这样的心态,都会很被动。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困境,这只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如果生活没有重心,就无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会处于被动,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时间,缺乏主动探索的动力,无法体验到留学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3、独立生活的能力
独立是在国外留学必需的能力,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远离亲朋好友,你需要完全为自己负责,安排好生活和学习。
你将脱离父母的保护,独立解决吃饭、租房,处理和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包括期末复习、小组作业,付账单、垃圾分类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琐事,以及遇到问题如何有效地向机构或者他人求助。
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不是出国留学后就立即能学会的,你需要尽可能在国内先学习一段时间,比如做家务、做饭,以及语言提升,避免到了陌生的国度陷入极度恐慌。
NO · 2:为何留学生活容易让人抑郁
即使是做了充足的准备,不少人到了国外还是会情绪低落,内心极度不安,甚至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
实际上,留学生群体患上抑郁的风险比普通群体要高得多。据耶鲁大学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45%的中国留学生曾出现过抑郁,29%的人有焦虑。
为何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普遍?
1、环境不适应
国内随处可见的餐厅、熟悉的环境和国外的陌生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很多学生刚到国外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你会发现吃饭、租房、说的语言这些都跟国内不同,还需要你亲力亲为。
过去的经验可能失效,丧失了井然有序的生活秩序,一切需要重建,同时还要完成学习任务,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2、沟通受阻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尽管大部分留学生在出国前都要参考托福、雅思之类的语言考试,从小学就普及了第二外语,但国内和国外的生活场景不一样。
顺畅交流并不容易。如果是原本就不擅长社交沟通的人,处境会更糟糕。
3、社交问题
在国内,两人不管距离多远,见面所用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远远低于国外,想见随时都可以回。学校的同学也都是中国人,相同的背景很容易建立关系。
而这些看似很稀疏平常的东西,恰恰在国外都是很难能可贵的。
尤其是出国导致的异地恋,更是对亲密关系的考验。恋人因为时差、缺乏陪伴等问题,产生各种矛盾,面临分手情况。
如果学生无法处理好社交问题,心理上缺乏支持,就会有抑郁的可能。
4、学业压力
从心理学上来说,学习上的压力过大,是因为缺乏自信或者自我要求过高,具有完美主义人格成分的人。
在中国学生和家长眼中,自我期望过高,当他们无法达成自己的要求时,便会丧失自我价值,对自我评价过低。
这种把学习成绩当作是自我价值衡量标准的单一体系,会导致留学生学业压力过重,引发很多心理问题。
如果我们在开启留学生活之前,没有形成「成熟独立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处模式」,「适当的自我抗压能力」以及「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等等,就可能难以适应留学的生活。
严重者甚至发展为适应性问题,长期被抑郁焦虑所困扰,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正常留学生活和学习。
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留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可以通过心理测评和咨询等方式,尽早了解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抗压水平,以及完善自己的社交技巧等,为走入留学生活做好充足的身心准备。
人格的成熟成长,是大学年龄阶段需要完成的人生重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完成了良好的蜕变,走出校园发挥自己的专长所学。
有的人却倒在了泥潭陷阱之中,久久没有站立起来,最终带着遗憾和抱怨浑浑噩噩地过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只重视了“学习”这件事情,却忽略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