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别急着翻专业目录,先想象十年后的自己在做什么。是站在法庭里辩论,还是在实验室通宵调参数?答案不同,地图就会完全重画。
问题二:课堂之外,我需要怎样的空气?
有人靠城市霓虹续命,有人闻得到森林就不想走。先确定自己是“都市充电器”还是“山谷疗愈型”,再把范围缩小到东海岸高楼或西海岸日落。
问题三:我有多怕冷,又有多怕热?
芝加哥零下二十度的妖风能把乐观吹成冰雕,德州夏天四十度的热浪会把理想烤成披萨。别让气候成为四年里最大的后悔药。
问题四:我的钱包到底能撑多远?
把学费、房租、机票、咖啡、医疗保险全部加一遍,再乘以汇率。算完数字,再问问自己愿不愿意为它吃四年泡面,还是愿意为它签四年助学贷。
问题五:奖学金是一次性惊喜,还是四年稳定收入?
有的学校给的是首年大礼包,后面逐年递减;有的学校年年续命。问清楚再感动,别让年开心换来后三年吃土。
问题六:我需要多小的课堂和多大的名气?
三十人的研讨课可以叫出你的名字,三百人的大课可能四年都叫不出你的姓。想清楚自己是需要被看见,还是宁愿做人群里的隐形学霸。
问题七:教授到底是导师还是传说?
打开系里官网,看看教授们的研究方向、Google Scholar、Twitter 甚至朋友圈。如果他们的世界你完全不想进入,再响亮的招牌也与你无关。
问题八:校友都在哪座城市呼吸?
毕业后,校友密度的地方往往就是你的份工作地图。想去硅谷,就选校友在加州扎堆的学校;想回国创业,就看看北京上海的校友会热不热闹。
问题九:我的专业真的被这所学校宠爱吗?
有的大学综合排名高,但你的专业只是“顺带的”;有的学校排名平平,却把所有预算砸在你那栋楼里。别被整体光环晃瞎眼。
问题十:职业中心到底干活还是打卡?
发邮件问问职业中心:过去三年,我的专业有多少人拿到实习?平均几份 offer?工资中位数多少?如果他们支支吾吾,你就该警惕。
问题十一:我能不能在校园里安全地熬夜?
半夜两点从图书馆走回宿舍,你会害怕吗?看看校警 24 小时巡逻路线、夜间校车班次、犯罪率报告,再决定是否把安全寄托在运气。
问题十二:食堂、健身房、校医院,哪个会决定我的幸福指数?
吃不好、练不动、生病排不上号,再牛的学术也会褪色。去论坛搜“学校别名叫啥”,如果答案是“饭堂荒漠”“健身房修罗场”,就要慎重。
问题十三:我能否在这里遇到“同类”?
LGBTQ+ 社群、国际学生比例、宗教氛围、政治光谱……如果你需要被理解,就先确认校园里有没有你的“部落”。孤独比挂科更难毕业。
问题十四:转学或换专业容易吗?
大一结束时,你可能会爱上全新的领域。问清楚转专业要不要重修、GPA 门槛多高、会不会被“劝退”到冷门系,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问题十五:如果我明天就退学,会后悔今天的选择吗?
把前面十四题的答案串成一部电影,想象自己是主角。如果剧情让你心跳加速,恭喜你找到了匹配的学校;如果只想快进,就回到题重新开始。
选校不是做 PPT,而是一场自我解剖。把这 15 个问题打印出来贴在床头,关灯前一条条答给自己听。等哪一所学校的名字在黑暗中发光,那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留学资讯,欢迎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