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国际学生数量(含中国学生)、H-1B签证申请与批准等最新数据,补充了数据来源与更新时间标记,并新增对归国留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涵盖热门行业、薪资水平、就业城市分布以及海归群体的优势与挑战等内容。
2023年,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热情依然不减。据美国移民海关总署(ICE)统计,在来自全球229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尽管亚洲整体留学生数量出现波动,中国留学生人数仍保持高位,达到约289,530人。在此背景下,续航教育留美趋势研究团队围绕“中国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美还是回国”这一焦点展开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美高校的专业选择差异切入。如我们在早前文章《从数据看中美高等教育发展差异》中所指出,中国自2013年起已成为高等教育规模全球第 一的国家,但两国学生的专业偏好存在显著区别。2023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达487万人,其中工科类毕业生约156.6万人,占总人数的约三分之一;管理学以约80万人位居第二,文学与艺术类分别以近40万人紧随其后。相比之下,2022年美国毕业生中管理学占比Top,约70万人,占总毕业人数的23.4%;医学与教育学均略超40万人,工科毕业生仅37.9万人,排名第四。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医学、教育学、历史学及哲学等领域的毕业生数量甚至超过中国。
(注:因中美学科分类体系不同,中国分为13大类,美国则接近40类。本文已将美国学科尽量归类至中国体系,虽存在少量交叉,但不影响整体分析。)
此外,我们额外提供一项数据参考:美国Top300高校中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专业详情。因中国教育部数据未细分至具体专业,暂无法进行同类对比。
进一步聚焦中国留美学生的专业分布,是分析其毕业去向的关键。我们可通过一个基本等式理解:留美工作人数 + 回国工作人数 = 中国留美学生总数。事实上,留美工作及留美学生总量均有官方统计可查,因此通过专业分布即可推演归国学生情况。
那么,究竟有多少中国留学生成功获得H-1B签证?他们主要来自哪些专业?
留美就业必须经过H-1B抽签程序。根据美国移民服务局(USCIS)2024财年最新数据,中国留学生约占美国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但H-1B获批人数仅约2.2万,占总配额14%;而印度留学生虽然人数仅为中国的约一半,H-1B获批数却高达约11万,占比69%。这一巨大差距的背后,专业选择差异是关键因素。
据美国移民委员会(American Immigration Council)报告,2025财年H-1B签证常规配额为6.5万,另为美国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增设2万个名额。2024财年共收到470,342份注册申请,最终批准110,500份,竞争依然激烈。
报告中另一项显著数据是,所有获签者中近70%从事计算机相关岗位。尽管2023年该比例略有下降,仍高达65%。可见,当前美国向留学生开放的职位以计算机类为主。
反观中国留学生的专业偏好,根据《Open Doors 2023》报告,受欢迎的三大领域分别为商科(25%)、工科(20%)和STEM专业(55%)。2010–2023年间国际教育协会统计显示,这三类占比始终稳定在75%左右,其中STEM约占45%,艺术类留学生七年内增长超过一倍,语言类则逐年减少,但商科与STEM仍是主流。显然,中国学生的专业选择并未集中迎合美国计算机人才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留学生归国比例持续上升。一方面,留美就业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国内不断推出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如2008年启动的“千 人 计 划”及各城市的留学生落户优惠,极大激励了留学生回国发展。
2024年多项调查显示,归国留学生就业呈现新特点:IT互联网、金融、教育成为海归最集中的三大行业。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互联网大厂和科技公司对海外技术及产品人才需求激增;金融业,尤其在投行、证券与基金管理领域,依旧强势吸引海归;教育行业中国际学校、语言培训及高校也招聘大量海外背景人才。
薪资方面,海归起薪普遍高于国内应届生,尤其在一线城市和热门行业。但随着工作经验积累,薪资差距逐渐收窄,个人能力与绩效成为决定收入的关键。
就业城市选择上,北、上、广、深仍为海归first choice,因其更多机会与资源平台。杭州、南京、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也凭借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和人才政策,吸引越来越多海归。
归国留学生的就业优势主要包括: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优势、海外专业知识与实践积累,以及独立解决问题与适应能力。但挑战也同样存在:对国内就业市场了解有限、人脉资源不足、部分海外学历认可度不高,以及海归数量增多导致的竞争加剧。
2024年统计表明,归国留学生整体就业率较高:约40%在回国一个月内找到首份工作,37%在三个月内入职,14%在3–6个月求职成功,仅9%需一年或更长时间。
然而,海归回国就业并非全无 风险。留学背景虽有助于求职,但海归之间的竞争正日益激烈。长期海外生活后重新适应国内环境,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挑战。最终,我们仍需回归留学的初心:接受优质教育,实现自我提升。只要坚守这一目标,每位留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