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签证引入“加权选拔”制度的新提案已获白宫批准,未来或许会根据工资水平等指标提升中签概率。不过,目前新规则只是刚通过白宫的初步审查,并不会立即实施。
接下来,它必须在《联邦公报》发布,并进入公众意见征集阶段,才可能正式落地。
政府表示,此举能促使企业提供更高薪酬,增加招聘理想候选人的机会,对高薪岗位更有利,同时也将减少ICC(India Consulting Company的简称)的操作空间。但也有人担心,这会让刚毕业、经验有限的新人更难获得签证。
以湾区谷歌为例,1-3年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年薪约17万美元,达到Software Developer II级别即可获得2-3次抽签机会。
数据来自glassdoor,版权归其所有。
其实,这并不是“薪资加权”首次出现。类似的设想早在2020年就曾被提出,但由于程序和合法性问题被搁置。如今再次进入讨论,很快就在留学生圈内引发热议。有人担心自己可能更难获得身份,也有人开始积极准备高薪岗位。那么,如果新规真正实施,到底谁会受益?谁又可能受到限制?
1
高薪成为新标准,低薪行业压力加大
来看2026财年的数据:美国移民局共收到超过34万份合格的H-1B注册申请,中签率约为35%,为近四年来的高点。
截图来自uscis,版权归其所有。
这得益于移民局持续打击虚假注册,并正式实施“一人一抽”原则,使抽签机制更为透明。
如果新规落地,随机抽签可能会被“薪资加权”取代,H-1B抽签很可能转向“高薪优先”。
虽然目前尚未明确是否会按行业或地区细分工资等级,但可以预见:无论专业和岗位,只要工资水平更高,中签概率就会更高。
STEM OPT可能不再拥有均等的抽签机会,求职和签证结果将更多取决于个人实力。能够进入科技、金融等行业的申请人会更占优势。
从现有工资数据来看,公共政策、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方向的起薪偏低,竞争难度较大,职业晋升不够清晰,可能处于劣势。
数据来自ziprecruiter,版权归其所有。
教师、会计等岗位的平均薪资在5.4万至6.6万美元之间,整体上限有限,如果H-1B新规实施,抽签机会可能较少。
数据来自myvisajobs,版权归其所有。
事实上,即使在现行政策下,这类岗位的OPT也只有一年,抽签机会本就有限。新规则如果推出,只会加大难度。
相比之下,CS、数据等技术岗位因需求大、竞争激烈,起薪普遍较高。如果新规则出台,这类岗位将在签证环节获得进一步优势。
2
技术岗位或将成为主要受益者
虽然听上去有些严苛,但这项改革意味着技术岗位,尤其是高薪技术岗位,将会获得更多机会。
新机制下,“加权抽签”可能采取如下方式:
-
如果按概率权重计算:年薪20万美元的申请人中签几率可能是10万美元申请人的两倍;
-
如果按抽签次数计算:四级工资可抽4次,一级工资可抽1次。(各地区和行业有对应的工资分级标准,可参考劳工局flag.dol.gov的数据)
无论哪种方式,高薪都会直接带来更高的中签率。
有人或许担心:如果H-1B和工资挂钩,那刚毕业的CS学生会不会也很难?
情况并非如此。计算机和数据类岗位的起薪普遍在10万美元以上,大型公司更是普遍提供16万至18万美元甚至更高的薪酬。就连微软的初级岗位,也能达到劳工部公布的2-3级工资区间。
截图来自flag.dol.gov、levels,版权归其所有。
而且,能拿到年薪20万美元及以上的申请人并不少见。只要项目经验和能力匹配,进入大型企业后通常有较快的晋升路径。两年左右就可能晋升至SDE2或更高,对应薪资等级也能从三级提升至四级。这种增长速度使“高工资→高签证成功率”更容易实现。
截图来自微软官网,版权归其所有。
此外,如果政策真的实施,也有助于减少ICC等利用低薪注册获得签证的情况,让真正凭实力求职的申请人获得更多机会。
整体来看,H-1B新规一旦推出,将使得选择的方向更加明确:如果目标是身份,就必须考虑进入技术类和高薪岗位。
当然,目前新规还未真正落地,大家不用过度焦虑。对于想在美国就业的申请人来说,只要遵循一个基本思路——尽量争取高薪岗位,就能在未来的规则下增加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