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现实交汇处的学习之旅“元宇宙”
从科幻词到工业热词,人们开始追问:在哪里可以系统地研究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
香港理工大学的“超宇宙技术理学硕士”MScinMetaverseTechnology)给出了启发性的答案。
下文从课程缘起、学习体验、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和未来可能的道路,带你们完成这个项目。
从概念到课程:为什么理大选择“元宇宙”2022年10月,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学院计算系正式投入使用“元宇宙”招生简章上印着三个字。背后的动机不仅仅是跟风,而是看到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正在消失的界限:游戏不再只是娱乐,而是一个协作平台;数字身份不再只是一个头像,而是经济活动的入口;区块链不再只是加密货币,而是确认虚拟资产权利的工具。理大将这一系列的变化汇集成一个跨学科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同一个屋檐下讨论VR头盔、智能合约、沉浸式叙事甚至伦理治理。
一张30学分的“拼图”课程结构和日常课堂项目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完成30个学分,课程被切割成四个拼图:元宇宙核心(12学分)从“元宇宙基础”两个基于项目的课程“MetaverseProjectIII”学生们需要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分组组装成工作原型。
课程通常从下午两点持续到五点,但是真正的“作业时间”调试虚拟场景从戴上头显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测试交互逻辑,半夜的实验室经常灯火通明。
技术纵深(6学分)区块链和智能合约、人机交互、数字双胞胎和虚拟人、游戏引擎和编程,每门课50%以上的动手实验。例如,区块链课程不会停留在共识机制上,而是要求学生将虚拟房地产的产权写入可交易的NFT合同,并部署在测试链上。
设计与生态(6学分)将技术放到社会环境中。学生需要讨论“虚拟世界中的隐私边界”数字二重身的道德责任”并使用故事板或交互式原型来展示解决方案。
自由选修(6学分)有人去计算机系听了“计算机视觉”有些人去设计学院学习“交互叙事”你甚至可以去商学院了解一下“虚拟经济模型”拼图的最后一块是由学生们自己完成的。
跨学科实验室:当工程师遇到社会学家时,元宇宙中科技硕士的阶级构成通常被称为“联合国”——电脑、电子工程、心理学、建筑设计、有游戏策划甚至法律背景的同学坐在同一个教室里。
在小组项目中,写代码和做用户体验研究的学生必须共享同一个白板;老师看到一个场景很开心“拉锯战”工程师们希望通过最新的渲染管道来提高帧率,但设计师们对此提出了质疑“用户真的需要这么真实吗”这种拉动本身就是现实工作场景中的元宇宙行业的缩影。
为了支持这种跨界,我们应该对校园进行管理“沉浸式媒体实验室”开放给项目学生。实验室里不仅有光学动态捕捉棚,还有眼动仪和脑电图设备;隔壁房间还有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用来快速原型化可穿戴硬件。课程导师是计算机系的、设计学院、——,建筑与工业系派驻工程师,某游戏公司导师将带学生拆解刚上市的头显,讲解散热设计如何影响佩戴舒适度。
毕业之后的“平行宇宙”可能的目的地是短暂的一年,但课程设计者和毕业生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超宇宙专业的学生离开校园后会流向哪里?虚拟体验设计师加入了主题公园团队,将过山车的物理轨迹与虚拟视觉同步,让游客在真实的加速中看到“龙从云中俯冲”数字资产战略家有人走进金融机构,研究如何在虚拟世界中将债券拆分成交易“数字凭证”,同时保证合规。继续读书,有人选择留在理大或其他大学读博“元宇宙中的社会行为建模”或“混合现实中的注意机制”深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