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个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社区感很强。在美国,社区(Community)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片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邻里之间会组织BBQ、义卖、运动会,周末的农夫市集热闹得像个小型嘉年华,教堂、图书馆、社区中心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大家用很自然的方式,把彼此连接起来。
这种社区文化,和国内城市里“各住各的”有很大不同。美国社区往往是居民自发组成的小型社会,大家会关心“我的社区需要什么”,并通过志愿活动、筹款或者项目来改善环境。比如,有些社区会自发成立环保小组,推动垃圾分类;有些会为低收入家庭组织食物银行;有些学校家长会组成家长委员会,负责协调教育资源。
这种氛围,和美本申请其实有着微妙的联系。为什么?因为美国大学非常看重学生是不是一个有“社区意识”的人。换句话说,你在高中或者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参与过社区活动?有没有主动为身边的人或集体创造价值?这些经历,往往能在申请文书里闪光。
很多中国学生一提到“活动”,就想到要么是科研项目,要么是实习,要么是学术竞赛。其实在美国招生官眼里,社区参与度同样重要。比如:你在社区图书馆做志愿者,帮孩子们补习阅读;你在社区老人中心陪伴长者,帮他们解决手机和电脑使用问题;你在环保组织做志愿活动,推动社区的无塑料计划——这些都能展现出你的责任感、沟通力和行动力。
而且,美国的社区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园社区”,学生组织、俱乐部、志愿项目都是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官在评估申请人时,实际上也在想:你能不能融入我们的社区?你会不会为这个社区带来活力? 如果你在高中阶段就有丰富的社区活动经验,申请时就更容易让他们相信你能成为一个“社区型”的大学生。
所以,对准备申请美本的同学来说,不妨换个思路:除了学业和标化成绩,你还可以在身边寻找“社区机会”。它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大项目,可能只是你帮助小孩学习编程、带领社区的孩子踢球、参与一次社区募捐。长期坚持下来,这不仅会让你的生活更充实,还会在申请时成为一份真实而有说服力的加分项。
美国的社区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也是大学文化的底色。而在申请美本时,那些看似普通的社区参与,可能恰恰就是让你脱颖而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