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伦比亚大学:妥协和解与支付高额罚金
1.资金冻结与裁员
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未能有效应对校园反犹主义”为由,撤销了哥大 4亿美元 的联邦拨款。为应对财政危机,哥大裁减近180名员工(占受影响员工的20%),并缩减传染病防控、孕产妇健康等关键研究项目。
2.政策妥协与和解协议
哥大于2025年7月与政府达成协议:
支付2.2亿美元和解金:其中2亿美元用于解决“反犹主义”指控,2100万美元平息就业歧视调查。
政策调整:采纳国际大屠杀纪念联盟的反犹定义,加强学生教育,并对70多名参与亲巴抗议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
治理改革:将中东研究项目置于副教务长监督下,改革学生纪律程序。
3.争议与后果
协议被批评为“对政治压力的屈服”,但校方称此举是为恢复科研资金(包括可能被冻结的12亿美元NIH拨款)的必要妥协。
二、哈佛大学:法律抗争与自筹资金
1.强硬拒绝与资金冻结
哈佛因拒绝政府要求(如关闭多元化项目、取消招生中的种族偏好),于2025年4月被冻结 22.3亿美元拨款及6000万美元合同,并面临免税资格威胁。校方发行 7.5亿美元应急债券 缓解短期压力。
2.法律诉讼与学界声援
起诉联邦政府:哈佛教授向波士顿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政府违宪侵犯学术自由。
学界支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校发表联合声明支持哈佛;前总统奥巴马公开声援,批评政府干预学术自由。
3.内部节流与教授减薪
动用 2.5亿美元自有资金 维持研究项目(如公共卫生学院结核病研究)。
校长自愿减薪25%,90名终身教授减薪10%,并冻结招聘、削减行政开支(如班车服务、电话服务)。
三、UCLA:谈判与科研危机
1.最大规模资金冻结
2025年8月,UCLA因“漠视反犹主义”被冻结 5.84亿美元 联邦经费(占其年度科研资金一半以上),影响800多个项目,涉及神经科学、清洁能源、癌症研究等领域。知名华人数学家陶哲轩的研究因此停滞。
2.启动谈判与校内改革
同意与联邦政府谈判,避免诉讼风险。
设立“校园与社区安全办公室”,出台新抗议政策,成立“打击反犹主义专项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