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第二次执政后的一系列政策,确实部分旨在控制美债利息支出,但其政策组合的影响更为复杂,既有短期缓解债务压力的意图,也有长期加剧财政风险的隐患。以下是关键分析:
1. 降息施压美联储以降低债务成本
特朗普多次公开要求美联储大幅降息(如呼吁降息3个百分点),甚至威胁撤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目的是通过压低利率减少国债利息支出。
美国国债总额已达37万亿美元,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联邦政府年利息支出将增加约3600亿美元。因此,降息能直接缓解财政压力。
2. “大而美法案”的财政矛盾
该法案通过减税和扩大支出(如军费、基建)刺激经济,但同时也大幅增加财政赤字,预计未来十年增加
3.4万亿美元债务。
尽管短期可能提振市场信心,但长期债务不可持续性问题加剧,反而可能推高美债收益率,增加利息负担。
3. 关税政策的短期收入与长期风险
特朗普提高关税(如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增加财政收入,7月关税收入达280亿美元,同比激增300%。
但关税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加剧通胀,可能迫使美联储维持高利率,反而增加债务成本。
4. 债务再融资与市场信心博弈
2025年有9.2万亿美元美债到期需再融资,若市场对美债信心下降(如因政策不确定性或通胀),新债利率可能攀升,进一步加重利息负担。
特朗普的政策反复(如临时豁免关税)被市场视为“TACO”(临阵退缩),增加了不确定性,推高风险溢价。
5. 长期结构性挑战
美元霸权削弱(如去美元化加速、美债抛售)可能最终推高融资成本,而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可能加速这一趋势。
经济学家警告,若利率上升1%超预期,未来30年美债利息成本或增加30万亿美元。
结论
特朗普的政策确实试图通过降息、关税增收等方式控制利息支出,但“大而美法案”的财政扩张和债务激增反而可能抵消这些努力。其政策组合在短期缓解债务压力的同时,长期可能加剧财政不可持续性和美元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