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下,人才流动日益频繁,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直是众多人才向往之地。近两年,中国香港大力推进人才引进政策,犹如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不少内地人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到港读书、就业,为香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人才涌入:政策红利下的繁荣景象
港府透露,截至2025年6月,各类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接近50万份申请,其中近33万份已获批准,已有近22万人才及其家属抵港。特别是“高才通计划”,犹如一匹黑马,已有超过10.8万份申请获批,成为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亮点。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彰显了香港人才引进政策的强大吸引力和显著成效。众多人才的涌入,不仅为香港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在文化交流、科技创新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争议浮现:“考试移民”冲击教育公平
然而,随着人才引进计划的深入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通过各类人才计划来港的受养人子女引发了“考试移民”的争议。根据以往政策,这些子女能直接享受“本地生”的教育福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本地居民的担忧。政府发言人指出,一部分通过人才引进计划进入香港的人士的子女并没有来香港居住,却以本地学生身份申请教资会资助大学的政府资助学额,这将导致本地永久居民的子女升学名额受到影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这一争议无疑给香港的教育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政策修订:重塑“本地生”定义
为了解决上述争议,维护教育公平,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针对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即高等教育)学额及申请资格的重要修订,重新定义了“本地生”。这一修订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居住年限要求
受政策影响最大的是人才引进计划的受养人子女,即受养子女必须在港居住满两年才能申请政府资助专上课程的学额。也就是说,像高才通等人才计划来港的,他们18岁以下的孩子想要享受“本地生”待遇读香港院校的本科等高等教育学位,必须在香港居住满两年。这一规定打破了以往人才受养人子女只要未满18岁均视为本地生的局面,使得享受本地生待遇的门槛大幅提高。
(二)学费类别调整
港府还修订设立了两个学费类别。一是获资助的学费,明确拥有香港永居、单程证、受养人签/进入许可等文件的人能够获资助学费,是符合资格申请副学士、学士学位及研究院修课课程的政府资助学额的。二是不获资助的学费,这类人士可以申请报读政府资助的相关课程,但需要缴付不获资助的学费。这意味着持有全职工作签证、工作许可证或各项入境计划下的签注的人士,将不再享受本地生学费的资格,进一步明确了不同身份人群的学费标准。
(三)居住证明要求
就在港居住的规定,如果要申请一年学士学位课程的政府资助学额,申请人必须提交相关证明。必须提供证明,显示自己在计至所修读课程开课当年的五月三十一日为止的两年期内以全日制学生身份于本港开办正规课程的学校就读;不能提供上述所说证明的申请人,可向入境处付费申领涵盖该段两年期的出入境记录证明,以显示申请人在该段两年期内,每年不多于90天不在香港。这一要求不仅严格规范了居住证明的标准,也确保了申请人在港居住的真实性和连续性。
四、过渡安排:平稳过渡的政策智慧
考虑到政策修订可能带来的影响,港府设立了过渡安排。在2027/28学年(申请周期于2026年10月开始)的居港规定设为一年,2028/29学年开始才实行两年的居港规定。这一过渡安排体现了港府政策的灵活性和人性化,为人才及其家属提供了足够的适应时间,减少了政策调整对社会和个人的冲击,有助于政策的平稳实施。
五、统一标准:奖学金与资助计划的新变革
港府还强调,未来会统一调整一些奖学金和资助计划的申请规则。这些计划(比如“香港未来人才深造奖学金”、“本地研究生免学费计划”、“指定专业课程资助计划”和“自资学士学位课程资助计划”)原本是根据“本地学生”和“非本地学生”的身份来设定资格的。调整后,所有这类计划在判断学生身份和发放资助时,会使用相同、一致的标准。这一变革将进一步规范奖学金和资助计划的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香港重新定义“本地生”是人才引进与教育公平平衡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政策修订既考虑了人才引进的需要,又维护了本地居民的教育权益,为香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香港将继续在人才引进和教育公平之间寻找平衡点,吸引更多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