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才引进新动态:子女教育福利调整与过渡安排详解
近年来,中国香港积极投身于人才引进工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成功吸引了众多内地人才赴港深造与就业。这一举措不仅为香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据香港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各类人才入境计划已累计收到近50万份申请,其中近33万份申请获得批准,近22万名人才及其家属已顺利抵达香港,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特别是“高才通计划”,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有超过10.8万份申请获得通过。
然而,随着人才引进计划的深入实施,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其中,通过各类人才计划来港的受养人子女享受“本地生”教育福利的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按照以往政策,这些子女能够直接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待遇,包括报考政府资助的专上课程(即高等教育)并享受学费优惠。
针对这一情况,香港特区政府近日公布了对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及申请资格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的核心内容在于,受养人子女必须在香港居住满两年以上,方有资格申请政府资助的专上课程学额。这意味着,通过高才通等人才计划来港的人士,其18岁以下子女若想享受“本地生”待遇,攻读香港院校的本科等高等教育学位,必须满足在香港居住满两年的条件。
此前,按照旧政策,只要通过人才计划来港的人才受养人子女未满18岁,均可视为本地生,享受包括以自修生身份报读文凭试、以“本地生”身份报读香港本地大学等在内的多项教育福利。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录取机会,还使学费降低了近80%,为众多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然而,政府发言人指出,部分通过人才引进计划进入香港的人士子女并未实际在香港居住,却以本地学生身份申请教资会资助大学的政府资助学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永久居民子女的升学名额。因此,香港政府决定对相关政策进行修订,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除了对受养人子女居住年限的要求进行调整外,港府还修订设立了两种学费类别,以进一步明确学费资助的资格范围:
一、获资助的学费类别:明确拥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单程证、受养人签证或进入许可等文件的人士,符合申请副学士、学士学位及研究院修课课程政府资助学额的资格,可享受学费资助。
二、不获资助的学费类别:这类人士虽可申请报读政府资助的相关课程,但需自行承担不获资助的学费部分。这意味着,持有全职工作签证、工作许可证或各项入境计划下签注的人士,将不再享受本地生学费的优惠待遇。
对于在港居住两年的证明要求,港府也做出了明确规定。申请人必须提供以下证明之一:一是以全日制学生身份在香港开办正规课程的学校就读满两年的证明;二是若无法提供上述证明,则需向入境处开出涵盖该段学习两年期的出入境记录证明,并确保在该两年学习期内,每年在香港的居住时间不少于275天(即每年不可多于90天不在香港)。
这一规定不仅适用于学士学位课程,其他政府资助专上课程的学额,包括教资会资助大学的副学位、高年级学士学位及研究院修课课程的政府资助学额,在审批相关申请时也将采取类似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订并非即刻实施,而是设立了过渡安排。具体而言,2027/28学年(申请周期于2026年10月开始)的居港规定设为一年,从2028/29学年开始才正式实行两年的居港规定。这一过渡安排旨在给相关人士留出足够的适应时间,确保政策的平稳过渡。
此外,港府还强调,未来也将统一调整一些奖学金和资助计划的申请规则,以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