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
你是一名大学老师,正在批改学生的关于研究方法的期末论文。你发现三位学生在作业中提到了以下使用AI的情况:
学生A用AI工具整理了APA格式的参考文献引用
学生B跟ChatGPT聊了选题,帮助其确定了研究重点
学生C使用AI语法助手帮忙检查文章是否有语病,确保交稿前万无一失而你突然意识到——课程大纲里从未明确提过是否允许使用AI。学校的相关政策也仅仅是笼统概括性地说:“未经教师许可,学生不得使用此类工具。”
而这三位学生都已出于诚信原则主动披露了他们使用AI的方式,但你仍不确定,他们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学术诚信的原则。你又该如何处理?这个场景虽然是假设,但类似的困境正在各大学中不断上演。许多学生经常使用Grammarly等工具,但并不认为这是AI工具;而教师通常只接受用途明确、功能受限的辅助工具,例如参考文献助手。最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起事件就表明,学生与教师之间对“可接受的AI使用范围”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差异不仅引发了高校师生之间的认知分歧,也让“学术诚信”面临全新挑战。针对这一教育现场的真实难题,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的学务与教学副院长兼商科副教授Dr Caroline Wong和高级教学技术expertMr Harry Klass受邀亚洲新闻台(CNA, Channel News Asia),从教学一线出发,就此话题展开深入谈论。
01“合理”与“不合理”AI 使用之间的“灰色地带”
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已远超高校政策的更新速度,造成了“合理使用AI”与“不合理使用AI”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多数大学都对 AI 使用是设有宽泛的原则指导。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就提出一个类比:“在缺乏其他明确指导的情况下,使用AI就应该像你请别人帮忙一样来看待。换句话说,如果让他人代写一篇论文是不被允许的,那么让AI帮你写也同样是不被允许的。”
02教师的责任针对每项任务制定清晰指南
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的学务与教学副院长兼商科副教授Dr Caroline Wong和高级教学技术expertMr Harry Klass认为由于大学政策大多只规定了总框架,具体到每项作业是否能使用AI、怎么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其实需要由教师来设定。
不同类型的作业,教师也应该根据其性质区别对待。 �� 论文类作业 对于写作类的作业任务,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辅助研究”与“写作代劳”之间的界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清楚标明使用AI的环节,并要求附上相应记录,以展示他们的真实思考过程。 �� 技术类作业(如编程、解题) 像编程等,技术性较强的作业任务,更容易被AI快速完成,则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教师必须能够区分:AI 是在帮助学生学习,还是让学生产生了对它的学术依赖。
比如,数学课程中可允许使用AI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但不能用来生成解题过程。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手写演算步骤,或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 创意或分析类任务 AI可以用于在初始阶段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但最终内容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比如:
视觉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用AI参与构思,但作品需为原创;商科学生可借助AI做市场分析,但战略策略建议必须由学生亲自撰写。
教师们可以要求学生记录AI如何影响他们的内容产出,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保持学术诚信,也能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机协作”的素养。
03与其“打击”,不如“预防”大学的角色,应该是为未来做准备
当然,即使设有清晰的规则,仍会有部分学生尝试绕过规定。比如,一些学生可能会使用“人类化”软件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润色,以掩盖其来源,使其看起来更像是自己创作的内容。
因此,比起当“侦探”去揪出作弊者,高校更有效的方式是提前清晰沟通。例如:在课程中明示允许与禁止的 AI 使用方式;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边界;开展 AI 素养培训,提升师生认知;设计过程导向型作业,关注思考过程而非结果;通过课堂讨论、口头答辩验证学生理解程度。
高校还可以推广“AI透明”(AI-transparency)的理念:学生需像引用参考文献一样,主动说明自己用了哪些AI工具。这种做法既能促使学生负责任地使用AI,也能避免大学一味依赖“查重”“检测”这类手段所带来的对立感。设立清晰的AI使用规则,不仅有助于维护大学文凭的价值,同时也是让学生为 AI 驱动的未来社会做好准备。这样的教育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情绪智能与创造力——这些是 AI 无法替代的人类核心能力。
清晰的规则、合理的引导,是高校该给学生的底气——因为未来的职场,一定会有AI,更需要会用AI的人。因此高校的任务不是封杀 AI,也不是让学生“与 AI 抗争”,而是引导他们如何合理地、负责任地与 AI “合作”。
通过建立清晰、透明的 AI 使用规则,大学不仅能够守住学术的底线、维护学术诚信,也更能帮助学生为一个人工智能赋能的未来世界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