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地区在高等教育入学资格方面的政策出现了新的调整,主要涉及未成年居留者在申请公共财政支持的专科及以上课程时,需满足一定的居住时长要求。
这一调整也使得相关升学考试的本地报考资格认定标准进一步明确。此前,由于符合本地报考条件的范围相对较宽,一些异地家庭通过亲属团聚等方式为子女办理居留手续后,让孩子在原居住地接受备考培训,再以本地考生身份参与升学竞争,以此获得课程名额和费用优惠。
这种情况引发了不同群体间的讨论。一部分已在当地居住生活的家庭认为,上述做法影响了其子女正常的升学机会,曾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诉求,希望相关部门完善报考政策,保障实际在当地生活家庭的合理权益。
相关部门对此也作出了回应,曾对部分异地自学考生的报考申请作出调整,种种迹象都表明,对本地报考资格的认定正在不断完善。
近日,相关部门再次明确态度,指出未在当地实际居住,却以本地考生身份申请公立高等院校财政支持的课程名额,不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升学机会,也不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据此提出:通过亲属团聚等方式获得居留资格的未成年子女,须在当地居住满两年,方可具备申请公共财政支持的专科及以上课程名额的资格。
这一政策调整,让正在异地备考相关升学考试的学生面临新的选择。对于正在规划在当地定居的家庭而言,是否需要调整安排?下面为您分析。
政策调整后
异地自学考生的应对方向
异地自学考生的应对方向
如果您的孩子正处于中学最后一年,准备申请 2026 年入学,那么按照现有政策,仍可按本地考生身份报考,在课程名额和学费方面享受相应待遇,未受此次调整影响。
此次政策通知属于提前告知,正式实施将从明年开始。
若孩子处于中学倒数第二年,计划 2027 年入学(2026 年 10 月启动申请),则需在课程开始前在当地居住满一年,大致最晚需在 2026 年 9 月前到当地居住,才能按获得财政支持的学费标准缴费。
需要注意的是,获得财政支持的学费与未获得支持的学费差距较大。以当地某知名大学本科为例,2025/26 学年获得财政支持的学费为每年 44,500 港币,未获得支持的学费中,非理工科专业为 198,000 港币 / 年,理工科专业为 218,000 港币 / 年,两者相差十余万港币。
对于处于中学倒数第三年,计划 2028 年入学(2027 年 10 月启动申请)的学生,需在课程开始前在当地居住满 2 年,即最晚需在 2026 年 9 月前到当地居住,方可按获得财政支持的学费标准缴费。
2028 年及以后入学的学生,若要以符合本地报考条件的身份参加升学考试,需提前两年在当地居住,并提供相关证明,具体包括:
(一)申请人需提供证明,表明在截至所申请课程开学当年 5 月 31 日的两年内,以全日制学生身份在当地正规学校就读;或
(二)若无法提供上述(一)中的证明,可向入境管理部门申请涵盖该两年期间的出入境记录证明,以显示在这两年内,每年离开当地的时间不超过 90 天。
简单来说,要么能证明过去两年在当地全日制学校就读,要么能证明过去两年内每年离境时间不超过 90 天。
综上,通过亲属团聚方式获得居留资格但在异地自学备考的学生,除今年参加考试的情况外,将不再符合本地考生的报考条件。
定居资格的价值何在?
此次政策调整完善了相关规则,规范了报考秩序,对于真正计划在当地生活发展的家庭来说,并未产生不利影响。我们每年都会协助不少家庭办理孩子的异地就学手续,无论政策如何调整,这些家庭的规划都与当地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方向相符,其子女的合法入学资格也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您正在规划在当地定居,且希望为孩子在当地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便利条件,建议让孩子尽早到当地就学,主要原因有两点:
-
年龄越小,适应能力越强。孩子处于低龄阶段时,语言接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都更为突出,能更快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适应障碍,避免在关键的学业提升阶段受到干扰。
-
入学时间越早,申请转入当地学校的难度相对较低,这是普遍认可的情况。申请转入优质小学已有一定难度,而转入优质中学则挑战更大。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希望转入优质中学,但在语言能力和学业基础方面存在不足,此时往往需要先进入一所中等水平的学校,通过提升语言能力和学业成绩,再争取转入优质学校。这种方式不仅难度较高,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种考验。相比之下,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就进入当地教育体系,尽早突破语言关、适应学习模式,在当地的学习环境中逐步提升,升入优质中学的过程可能会更加顺利。
在本地报考资格认定不断完善的趋势下,想要稳定获得符合当地入学条件的资格,避免因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让孩子到当地就学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家长们应充分了解当前情况,尽早为孩子的升学之路做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