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添,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戏剧与表演研究博士候选人,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演出实践研究艺术学硕士,目前任教于英国蒙特维尔剧场艺术学院。他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 期间曾被选派至台湾大学戏剧学系交换访学一年。
他的研究以社会经济视角为基础,分析中国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形态,并探讨戏剧和表演作为与在地公共政策和社会文化动态互动的媒介性作用。作为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学术期刊《辩证舞台》、东亚人类学研究年会(香港2023)、《新剧本》和《北青艺评》等刊物。
作为从业者,他以不同身份参与演出创作及各类艺术节,致力于促进公众参与。近期合作包括:阿那亚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广州大剧院、深圳保利剧院、鼓楼西戏剧、二高表演EDPG、北辰青年(中国); 爱丁堡艺穗节、运河梦艺术节、沙德勒之井剧院(英国);706柏林(德国)和中法纵横、帆船剧团(法国)等艺术机构与文化组织。
您提到的这三种“身份”,其实在时间上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也谈不上“完美融合”,或许更像是一连串水到渠成的选择与机缘巧合。
工作契机其实源自我的博士研究课题。因为博士论文的构思方向,我有幸获得了参与阿那亚戏剧节工作的机会。我的博士导师 Martin Welton 教授非常鼓励我采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是“参与式观察”——以研究者的身份深度介入所研究的对象。
因此,在2024年和2025年春天,我两度加入阿那亚戏剧节的各项筹备工作。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得以进入一个极富创造力和实验精神的“田野”,也不断为我的学术写作与理论思考注入新的灵感与视角。
到了2024年9月,我的学校邮箱收到了蒙特维尔戏剧学院的招聘启事。当时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简历,没想到后来顺利通过了面试,拿到了这个教学岗位。回头来看,我能得到这个机会,或许是因为之前积累的实践经验恰好契合了岗位的核心要求:
一方面是“将实践作为研究方法”,帮助表演及音乐剧专业的研究生完成30分钟的创作演出和6000字的论文;另一方面,学校也明确希望引入更多来自非英国背景的研究型创作者,拓展学生的视野,挑战既有的线性思维。
由于那时刚刚结束阿那亚戏剧节的工作不久,在面试中我分享了关于“跨文化创作实践”以及“国际化视野在地化”等方面的具体体会,也可能因此给面试官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才得知,这个职位原本只在两所院校之间内推——一所是我硕士所在的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另一所就是我现在读博的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时间回到2021年3月,我好的次和 Martin Welton 教授在线上交流,那时正处于博士申请的面试阶段。坦白说,那时我对自己的研究路径还没有非常清晰的规划,但我非常确定一件事:我想围绕中国议题展开研究,尤其希望通过我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去回应并弥合当下英语世界中表演艺术学界对当代中国所存在的一些误读与偏见。我期待我的研究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更是一种扎实而真诚的知识生产。
Martin 教授当时的回应让我非常意外,也让我一直铭记在心。他说:“我从2002年加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戏剧系以来,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位会说中英文、对这个课题充满热情的学生。如果你愿意来我校,我非常乐意担任你的导师,并且非常期待与你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