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香港政府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受养子女需在港居住满两年,才有资格申请政府资助的专上课程学额。这一举措,无疑是对DSE收生中“香港本地生”定义的又一次收紧,在内地家庭和香港本地家庭之间激起千层浪。
新政背景:“本地生”定义漏洞引发争议
此前,“香港本地生”在报考香港本地大学时,有着诸多优势。他们可以通过Jupas联招报考,参与瓜分15000个政府资助学额,还能享受最低学费。然而,“本地生”的定义较为宽泛,这给了一些内地家庭可乘之机。不少内地家庭选择举家不赴港,仅让子女在内地进行DSE课程集训。待父母取得香港临时身份后,子女作为“受养人”,便能以“本地生”身份报考DSE。
这种做法引发了赴港或在港家庭的不满,他们认为不赴港的家庭“掠夺”了在港贡献家庭的子女的考学利益。于是,后者联名抗议,要求教育局收紧报考政策。港府此前也有过一些回应,比如拒绝了一批内地自修生的报考申请,种种迹象都表明,“本地生”定义收紧已是大势所趋。
新政内容:明确居住要求,堵住“漏洞”
此次港府态度坚决,明确指出:“不来港居住,却以‘本地生’身份申请港八大的政府资助学额,影响了升读大学的机会,以及公帑运用的准确性。”基于此,港府提出新规:受养子女须居港满两年才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
这一政策对不同年级的内地自修生影响各异。如果孩子正值中六,正在为2026年入学申请做准备,那么他们算是幸运的,躲过了这次“政策变天”,可以正常以“本地生”身份报考DSE,享受学额与学费上的“本地生”待遇。
对于孩子正值中五,将于2027年入学(2026年10月开始申请)的家庭来说,孩子须在入学开课当日前,居住香港满一年,即最晚要在2026年9月左右到港居住,才能按【获资助学费】缴纳。要知道,【获资助学费】与【不获资助学费】差距巨大。以港大本科为例,2025/26学年【获资助学费】为44,500港币/年,而【不获资助学费】非STEM专业为198,000港币/年,STEM专业更是高达218,000港币/年,一年就相差十几万。对于中五的孩子来说,现在要在香港找学位,确实有些手忙脚乱。不过,新东方【紫荆杨帆】计划可以为中五学生提供全日制香港学额,帮助他们快速落实“本地生”身份。
如果孩子正值中四,将于2028年入学(2027年10月开始申请),那么孩子须在入学开课当日前,居住香港满2年,即最晚要在2026年9月左右到港居住,方可按【获资助学费】缴纳。2028年及以后入学的同学,都需要提前两年居于香港,且提供相应证明,才能以“本地生”身份报考DSE。证明方式有两种:一是提供证明,显示自己在计至所修读课程开课当年的五月三十一日为止的两年期内,以全日制学生身份于本港开办正规课程的学校就读;二是未能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人,可向入境处付费申领涵盖该段两年期的出入境纪录证明,以显示在该段两年期内,每年不多于90天不在香港。简单来说,要么证明过去两年在港全日制学校读书,要么证明过去两年内离港不超过90天。
综上,持受养人签证的内地自修生,除非孩子是今年参加DSE考试,否则很难再通过原有方式享有“本地生”申请特权。
新政影响:对不同家庭的意义
对“捡漏”家庭:政策收紧,规划受阻
新政的出台,堵住了那些试图通过“捷径”让孩子享受“本地生”待遇的家庭的路。对于一些原本计划让孩子在内地进行DSE集训,自己取得香港身份后让孩子以“本地生”身份报考的家庭来说,他们的规划被打乱。这些家庭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是否要让孩子赴港读书,以及如何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选择赴港,又面临着时间紧迫、学位难找等问题。
对真正赴港发展家庭:影响较小,契合初衷
然而,对于真正想来港发展的家庭来说,新政并没有太大影响。新东方每年都会帮助很多家庭实现孩子赴港插班,这些家庭契合港府“高优才计划”的初衷。无论政策如何变化,他们的孩子的“本地生”身份都不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家庭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在香港扎根,为香港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的孩子也会在香港接受教育,融入香港的社会。
给规划香港身份家庭的建议:早赴港,早受益
如果您正在规划香港身份,且目标之一是为孩子在香港上大学谋取便利,那么一定要让孩子到港读书,而且越早越好,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年龄越小适应越快
孩子年龄越小,语言的适应性就越强。香港的教育以英语和粤语为主,对于内地孩子来说,语言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如果孩子能在较小的年龄到香港读书,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适应新的语言环境,不至于在关键的学习阶段受到语言问题的干扰。而且,年龄小的孩子对新环境的接受能力也更强,能够更快地融入香港的生活和学习。
年龄越小插班越容易
插班一所好的学校,尤其是Band1中学,难度相当大。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想要插班一所Band1中学,但在英语能力和背景方面都有所欠缺。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迂回战术”,先申请到一所Band2的学校,然后努力提高英文和课业成绩,再去申请Band1学校。这种方式不仅难度高,还很考验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相比之下,如果孩子能在小学阶段就进入香港的教育体系,尽早过语言关、适应香港课业模式,在港式学习氛围下学习,升入好中学或许能更加顺理成章。
港府此次收紧DSE“本地生”定义,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维护。对于内地家庭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真心想要让孩子享受香港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妨提前规划,让孩子尽早赴港读书,融入香港的教育环境。而对于那些试图“捡漏”的家庭来说,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规划,寻找更加合法、合理的途径。